寒地城市报告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寒地城市报告汇编

哈尔滨某住宅小区绿地微气候测试与分析 摘要:居住小区室外微气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该研究对哈尔滨某居住小区绿地的室外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进行了全面测试。从中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组群进行分析,初步探究绿化、铺地材料和建筑布局对居住小区微气候的影响,为今后的居住小区规划提供实验依据和初步的分析建议。研究和分析表明:对居住小区公共绿地的微气候影响最大的是绿化因子、特定风环境下的建筑布局次之,铺地材料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哈尔滨住宅小区 微气候 温湿度 规划建议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 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日渐凸显。当代居住限制居住建筑的布局居住小区提供居住居住者更注重的是居住小区内的公共绿地的环境舒适度,小区绿地的居住小区以往的研究中,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方面选择切入点和侧重点。而我们这次的研究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单体设计等多个方面探讨不同的因子对于小区内部居住绿地微气候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参与人员为景观设计专业本科学生,重点在于通过实测、分析,最终对规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建议。即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最终落实到规划设计方法层面上。鉴于以上的背景,以室外环境的绿化、铺地材料、建筑布局,公共活动为切入点,通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室外热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影响,定量的将居住绿地周边环境进行解析,为之后居住区规划提供切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和基本的规划设计方法建议。 居住绿地的记录,进行全面的分析。居住绿地微气候所选地段居住绿地微气候因子远期的居住小区本次测试主要以定点观测为主,在所选绿地的内部以方格网的形式均衡布置42个测试点,然后在竖直方向1.5m处通过温湿度记录仪详细记录从11点到15点的湿温度及风速的变化。同时采用流动观测的方式,每隔一个小时测定42个点的气候因子的相关数据。 哈尔滨5月10日天气情况 天气现象 气温 风向 风力 白天 多云小雨 高温21 南风 3-4级 夜间 多云小雨 低温13 南风 微风 原因:水泥铺地面对在白天接受日照时储热能力比较强,局部微环境气温略高。而草坪铺地处应为植物本身的蒸腾作用,散热比较强。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植物铺地的面积,或单植或与其它铺地面搭配,都可以起到夏天降温、美化环境的作用。草坪材质的铺地面对降低室外气温, 4.3建筑布局 气流与建筑的关系如同水与河岸的关系,河岸规定着水流的方向,并经过长期冲刷向改变形状。河流横截面的放大或缩小改变着水流速度,规整方正的河岸所形成的硬性堵截虽然改变了水流运动方向,但却造成激流。同样,住区气场中污染物的扩散靠空气流动来传送。不同单体的规划布局,对区域内气流循环、风向及风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决定住区空问的通风、防风效果。 人体对风速的感觉会影响体感温度等一系列的感受。比较舒适的风速值是小于5m/s的。当风速大于5m/s时,人就会感觉到行动受到阻碍,不太舒适。 建筑布局影响建筑上风向与下风向状况,风速过大是由于建筑布局形成的狭口效应或室外植被的整体设计不能有效阻挡区域内过大的气流。通风不畅是上风向建筑的阻挡,在其背风面形成涡流,阻碍了下风向建筑室内外空问内的通风效果。试验证实,影响涡流长度与辐射面大小的因素在于建筑迎风投影面的面宽以及风向投射角的关系。单体建筑展开模式、公共空间结构、建筑行列式布局与自由式布局所形成的风环境差异性都对风环境有影响。建筑布局对局部的风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由我们现场实测的数据可以看出,在A2到A6和B2到B5点之间以及E0到E3点间都出现了比较大的风速,可见行列式的建筑布局对局部风能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而其余点所处在的位置由于L型建筑对风向的干扰和阻碍,风速则明显变小。 因此,在考虑小区建筑布局时,需要慎重考虑盛行风的风向,以避开不利的冬季风侵入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引导更多的夏季风进入小区,增加小区的活力。 4.4 公共活动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顺应气候特征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对公共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如活动场地尽量选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利用植物或建筑屏蔽寒风以改善局部环境的小气候。在设计语言、材料选择、植物趣味、建筑色彩、照明设计、场地高差处理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弱化人们对寒冷气候的畏惧感,提高寒地居民冬季对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诱导人们接触和交往,进而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 经过我们的现场观察,如图所表示的红色点的区域为人群聚集的地方。可以看出,在构筑物附近和树荫下容易形成人群的聚集点。 5.结 语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二区附属家属区的中心绿地选取若干测距点进行实地数据检测,从温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