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煤u设计
前言 2
第一章、矿井概况 3
1.1矿井位置、地貌、地形 3
1.2矿井开拓方式和主要井巷布置形式 5
1.3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6
1.4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6
1.5矿井工作制度 6
第二章开采技术条件 7
2.1、区域地质 7
2.2、井田地质 7
2.3、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8
2.4、煤层 8
2.5、煤质 10
2.6、水文地质 10
2.7、地质工程 11
2.8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2
第三章 采煤方法的选择 13
3.1采煤方法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3
3.2采煤方法的技术分析 14
3.3采煤方法的经济分析 15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 16
4.1采区主要参数确定 16
4.2 采准巷道布置 19
4.3 采区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19
4.4主要采准巷道设计 20
4.5采区生产系统 23
4.6 采区巷道布置 24
第五章 回采工艺设计 25
5.1 回采工作面参数选择 25
5.2回采巷道布置 26
5.3回采工作面设备选择 26
5.4、回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过程 31
第六章安全 35
6.1安全技术措施 35
6.2安全操作规程 43
※参考资料 55
前言
孙三沟煤矿4#煤层一采区资源可靠,低瓦斯、承压开采。4#煤层平均厚度1.570m,平均倾角为18度。矿区面积2.28km2 ,可采储量主采336万吨,用单一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回采率为0.9。整个矿区分为一个阶段,分为10区段,工作面长200米,每天推进8米,日产煤0.33万吨,服务年限为2 年。矿井工作制度采用“三八”制,矿井设计年工作日330d,“三八”制,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两班生产,一班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16h,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
本设计主要设计孙三沟煤矿四号煤层回采工作面,设计说明书55页,图纸三张。
关键词:单一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开采、采煤、“三八”制、通风。
第一章、矿井概况
1.1矿井位置、地貌、地形
1.1.1 交通位置
孙三沟煤矿(整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行政区划隶属准格尔旗乌兰哈达乡。具体位置在东胜煤田铜匠川详查区第23~28勘探线之间。
孙三沟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部,距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薛家湾镇约150km。煤矿向北约11km可至109国道,其间有运煤的砂石土路相通,经109国道向东139km达薛家湾镇,向东30km可达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胜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重要的城镇和交通枢纽,109国道、210国道、包府二级公路和包神铁路均在此交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1.2地形地貌
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地貌特征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其特点是峁梁散布,沟谷纵横。井田总体位于峁梁之上,四周被沟谷切割和环绕。矿区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的10号拐点附近,海拔标高1451.5m;最低点位于井田北端的2号拐点附近,海拔标高1369.8m;两者比高81.70m。一般地形标高1410~1430m之间,相对高差20m左右。
1.1.3、河流分布及范围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区域性地表分水岭“东胜梁”南侧的勃牛川流域。井田西侧为石灰川的支沟,石灰川的下游称束会川,是勃牛川的主要支流之一,水流方向由北至南;井田北侧为圐圙沟,水流方向由西向东汇入四道柳川;井田东侧的树枝状沟谷为乌兰哈达沟的上游支沟,水流方向也由西向东汇入四道柳川,四道柳川是勃牛川主要支流之一。以上所述沟谷均为间歇性的河谷,旱季枯水,丰雨时形成短暂的洪流,通过勃牛川向南流入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1.1.4、气象及地震
1.气 象
井田内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凉爽多雨。全年降水量少且集中,每年7、8、9三个月为雨季,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的7~10倍。无霜期较短,结冻期较长,属于干旱的半沙漠高原大陆性气候。
区内最高气温40.2℃(1975年7月16日),最低气温-34.5℃(1971年1月22日),年平均气温为5.5℃~7.3℃;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44~3186小时;历年平均年降水量281.2~401.6㎜,年平均蒸发量2082.2~2535.0㎜;最大风速20m/s(1974年4月29日),平均风速3.6m/s,一般多为西北风;最大冻土深度1.50m(1977年3月),一般冻土深度1.24m,结冻期一般为本年10月初至次年4月底,无霜期165天左右。最大沙尘暴日为40d/a。
2.地 震
据中科院地震局资料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井田所在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对照烈度为6度,为地震微弱区。据了解本区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发生的记载。
1.1.5、水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