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九章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冰川的形成 2.冰川的类型(掌握) 3.冰川的运动 4.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5.地质历史中的冰川 6.冰川发生的原因(了解) 7.冻土带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分布 占陆地面积的10%, 占世界水量的2.07%,占淡水的77.4%。 分布南极洲,格陵兰岛、北极岛屿、欧洲、亚洲、美洲。 雪线:气温、降雨量和地形影响,分布不均。纬度和坡形雪线不同 9.1 冰川的形成 冰川(glacier):陆地上,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雪线(平衡线):消融区与累积区平衡(气候和地形、降雪量。3500~5000m 藏南4000m、西北3500m、横断山5000m左右,喜马拉雅北坡雪线5800-6000m 成冰作用 雪粒→粒雪,二阶段(粒雪、冰川冰) 雪粒:在雪线以上的地区,地形合适,雪就不断积聚起来,积雪的增加,刚降下的雪(六边形、空隙大),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的作用下,雪花的尖端融化并逐渐冻结形成粒径较小。 粒雪:经过一系列的压实、冻结和重结晶作用,雪粒增大转变成。 冰川:粒雪中空隙进一步减少,形成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 影响因素:①气温与雪线海拔高度成正比,赤道区气温高,雪线的海拔高度大; ②降雪量与雪线高度成反比,雪线高度最大值的地带是南北纬20 -30 ° 的 干燥区; ③地形的关系,陡坡雪线高度比缓坡雪线高度大,向阳坡雪线高度比背阳坡雪线高度大。 贡嘎山的雪线东坡4900-5000米 喜马拉雅山雪线 北坡6000米 南坡5500米 大陆冰盖的剖面图 大陆冰川 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山麓冰川:数条山谷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为广阔的冰原。 珠穆朗玛峰冰斗 9.3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重力流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重力流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 压力流 影响因素 地面坡度:成正比 冰川厚度与温度:成正比 地面的光滑度:越光滑,阻力越小 融冰含量:增加,流动性增加 冰川携带岩石碎块的影响:越多,压力大,动能越大,越快。 磨蚀作用: 岩屑与底床的锉磨 冰斗,古冰斗:半圆形,三面环状,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坎,底部为洼地,大小几百米。 成因:雪线附近围椅状,冬季以积累为主,夏季以消融为主,冻裂崩解,造成该处的冰川不断地旋转,使一些自然洼地,逐渐扩大,并掏蚀出陡状的积雪洼地。 冰川地貌 角峰 冰蚀谷( U 形谷) 冰蚀谷的特征:①抛物线或 U 型(河流在山区多呈 V 型);②平直而又宽阔;③谷底自上游向下游变窄;④谷口有时出现相反的坡度;⑤纵剖面呈阶梯形,冰坎、冰盆相间出现,冰川消退之后,即会留下串珠状的湖泊(串珠湖);⑥两壁常发育大量的擦痕或擦槽。 冰川槽谷 羊背石 羊背石、冰川擦痕、冰斗、角峰、槽谷、悬谷 冰碛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冰水阶地 冰水扇 冰水冲积平原 冰水湖 冰川堆积地貌 1)冰碛丘陵,由基碛所构成,比高不大,波状起伏; 2)侧碛堤,随冰川的退却,侧碛以融坠方式推挤在冰川谷二侧,形成与冰川平行的长堤状地形; 3)终碛堤(垄),分布于冰川前缘,由终碛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两坡不对称,内缓外陡。 4)鼓丘,由含粘土较高的停积型冰碛构成的椭圆形丘陵,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呈蛋形,前后二坡不对称,迎冰面陡,背冰面缓(注意鼓丘与冰碛丘陵、侧碛堤和终碛堤的区别:从形态、形成方式方面考虑;注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从形态特征、组成、成因、位置和转化关系等方面考虑)。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平原 冰川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冰水阶地 在冰川槽谷的底部,冰蚀作用,使一些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一系列微微突起的基岩小丘,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两边坡度不对称,迎冰面缓,背冰面陡。 指示冰川运动方向冰擦痕、磨光面等。 2.冰川的搬运作用 3.冰川的沉积作用 * * 9.2 冰川的类型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 (1)大陆冰川: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冰盾或冰盖),雪线位置低,分布面积大,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动速度稍快,中间向四周流动。 格陵兰冰盖, 174 万Km2,最厚 3400m ;南极冰盖,面积 1300 万Km2 ,最厚 4200m 。 ?(2)山岳冰川:高山地带的冰川,雪线位置高,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 ① 冰斗冰川、悬冰川; ② 山谷冰川(单、复式); ③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④ 山麓冰川。 如果气候变冷,山岳冰川逐渐扩展, 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如果气候变暖,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重力和压力的影响:高山区冰川主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