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2.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教育只有遵循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起到教育良好效果,否则,教育将其负向功能。 (1)规律1 研究发现:人身体的发育是从“头部、躯干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进行的,行为的发展是先爬后行再跑;心理的发展中先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以后逐渐发展了有意注意;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情感的发展是先有喜、怒、惧等一般情感,而后出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等。 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 结论(规律1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思考:教育过程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和思想品德培养,都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的规律的。 (2)规律2 教育心理的研究结果:人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六个连续而又互相区别的阶段,即乳儿期(出生——1周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5、6岁,相当幼儿园阶段);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相当小学阶段);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岁,相当初中阶段);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15——17、18岁,相当高中阶段),成年期( 18 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青少的身心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不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每两个阶段都有很大差异。如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持。青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规律2: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规律2: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应该循序渐进。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所以,好的大学教师不一定是好的小学教师。不能认为大学教师的水平一定高于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我国幼儿园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 (3)规律3. 研究材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几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出生的第一年,这一年中身高增长25公分,体重增2—3公斤。第二次是6、7岁,身高体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大脑和心理的变化明显,脑重量达到成人的90﹪以上,心理状况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三次是青春期,女孩12、13岁,男孩14、15岁,身高增长7—8cm,体重增长5—6kg。 思考:这组材料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 结论(规律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思考: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教育措施:根据这种不平衡性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 (3)规律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所谓教育的“关键期” 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 ,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两个例子:印度狼孩、日本失踪士兵 例子1.印度狼孩卡玛拉 女 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时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她不会行走,只会爬,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嚎叫,完全不会发人声;只吃生肉,而且不会用手去拿,必须扔地上用嘴叼起来吃。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2年多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内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临死时 17岁 ,她的智力、能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却始终没有能很好养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 例子2. 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