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乡村已破碎(外一篇).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梦里乡村已破碎(外一篇).doc

梦里乡村已破碎(外一篇)   作家耿立写了一篇忧伤的散文《谁的故乡不沉沦》,里面写道:一个农民在被拆迁房子的瓦砾上跌坐,茫然吃着午饭,只是一个馒头和一棵大葱。那模样是我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的父兄,这是一幅为“农村上楼”而配发的照片。看到画面中一片狼藉,像是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一点点坍塌一点点沦陷,真的有点愤怒。   我也是年前才从城里回到乡下的,听报道说去年冬天是北中国26年来最冷的一年,我不放心了,我的88岁高龄的风烛残年的老母亲还寄居在乡下的二姐家。我有两个兄长,虽都已是花甲之年却仍在外打工,不到春节基本上是不回来的。农村的媳妇对年岁大的婆母照顾大都没有闺女尽心,这是昭然于大家心中的。进村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乡村仍是空荡荡的乡村。除了花花绿绿的小孩们在追逐疯跑着,有的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那儿聊着天,或揣着手晒着暖儿,所聊内容仍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乡村的絮叨……房子都是这几年翻盖的平房和楼房,电器是新购买的时新样式,生活用品带着模仿城市的样子,就连常用的牛奶、点心、水果等物也是城里人下乡卖货时带来的……,我无意于述说这种乡村现象的好与坏,也无意于品评这现象背后的是与非,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现在的乡村远不是过去的乡村了。乡村的面貌在变,尽管变得不土不洋,不伦不类。乡村观念在变,乡村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变,只是这种变化相对于乡村的建设和改造还是弱小的,滞缓的。比如楼房是高了,也漂亮了,有的甚至比城市还漂亮。但厕所仍是千百年来没变的:在上房与厨房的一个角落里摆一个木桶或塑料桶而已,闹得领回家来过年的新媳妇或新女婿们哭笑不得。再比如上学,过去是穷上不起学,现在是想挣钱或不想读书而不想上学;过去是是非曲直有个评判或传统道德公理约束,现在是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过去的宗族按祖亲辈分论长,现在是长幼不分伦理不讲。谁有钱谁的社会关系密集谁是老大,谁的楼高谁家人口多(尤其是男劳力)谁气派谁强势。笑贫不笑娼,笑能不笑憨已成为乡村实用哲学。对于这种乡村的变化我感到吃惊,吃惊得连我的骨头都震颤了。梦里乡村已破碎,我们过去那种停留于乡村史诗和农耕文明景象的描写已经很少见到了,乡村也不那么朴实了,小河也不那么清澈了,村庄也不那么热闹了,民风民俗也不那么有趣好看了,相反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个陌生而可怕的乡村世界。   在这个变化着的乡村世像里,更可怕的是人们一脸的满足感和麻木感。几千年来,似乎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平静的生活:吃饱和活着,再无声无息地死去。为什么这样活着他们不管,别人怎样活着他们也不管。我想起阎连科写回家过年,家人包括他最小的外甥最后送别时都劝他,别再写惹祸不落好的书了,“人家写的东西,领导还给钱,还高接远送,你何必要写人家不喜欢的,跟人过不去呢?”。还说,大家现在借你的大名,吃有吃的,喝有喝的,还有车,政府照顾得很好等等。阎连科面对众乡亲和家人的劝诫只能面带笑容含糊其辞,可他在开车回北京的路上几次不能自持,停车失声痛哭。   他哭什么呢?是为父老乡亲们的幸福生活还是新乡村下中国农民仍很可怜的自给自足?社会当下的评价标准,在有些人看来,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不能增加名或利,是备受质疑、反对甚至嘲讽的事。你阎连科一个名作家,不写“人家”喜欢的,不能出名?不能卖钱?你想干啥?莫言的家人理解程度要好点(这可能与他获奖带来的家族利益和家乡效益有关),父亲和姑姑对于莫言以自己为人物原型写作,不反感,还以自身为例,向写到的有意见的乡亲解释。   二哥因为年岁大些,已在我回去的前几天就到家了。他告诉我些家族和外出打工的事。说跟人家一起跑了几个地方,挣的几个钱都扔在路费上了。现在打工没有知识光靠卖力气不行,好些工程都是机械和电脑操作,人工活工资低还不好找,可现在不少农村人认识不到这一点,都急着挣钱,正上学的娃们十几岁都跟着打工了,要不了几年,娃们学业耽搁了不说怕是钱也挣不来了,这很可怕。二哥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能说出“可怕”二字,那是真可怕!二哥还说农村现在真是失控,盗窃放火破坏的事多有发生,村里的干部,条件好的住在乡里或城里,公共的事基本不管,有点利益或捞头的不择手段。国家有低保政策,可真正的低保户享受不到,外边大小有个人或与村干部沾亲带故的都能吃上,大家有怨气甚至骂娘,可官官相护,又有什么用。还有计划生育罚款、宅基地罚款什么的,争得头破血流。大家很无奈,为那仨黑桃俩枣的,也值不上撕脸断亲的,干脆出去打工多挣俩算了。临了他让我也给上边说说,给他和伯家大哥弄个低保指标,不然,说我在村里是很丢人和很没面子的。   这就是我真实的乡村,可现在乡村题材的作品,都是些楼房鲜花,乡村美丽。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的作家或那些所谓的乡村写手们从田里走出来后,放下裤腿进城了,在城里清凉或温暖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