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与地坛(节选) 作者:史铁生 珍爱生命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思考, 培养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 》、《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日的玫瑰》、《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 【检测】为词语注音 坍圮 熨帖 宿命 亘古不变 隽永 倔强 嘈杂 恪守 焦灼 独处 捋胡须 捋虎须( ) 荒芜 剥蚀 颓墙( ) cáo yù zhuó wú bō tuí chǔ juàn luō lǚ tānp? gèn sù jué kè 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考; 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文章题目是“我与地坛”,可文章却写了“我”、地坛、母亲三方面内容,课 文中第一次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题。”(第二部分第一段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写地坛过渡到对母亲的怀念。 3、认真阅读第二部分,勾画出能表现母爱的句子并用心体会,将感受、心得标注 在课本上。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它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提示:注意联系作者在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以及第三段中“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句的理解) 2、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3、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 (1)所有小组成员起立站好,组长组织成员讨论,交流学习收获,讨论出共同的答案,迅速落实到各自的学案上。(8分钟)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到前后黑板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展示要条理、规范、简洁。(7分钟) (3)A点评,讲解时要仪态大方,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补充、质疑。给质疑补充的同学一次加2分。 思考一 1、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它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①“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 ②荒芜但并不衰败。 ③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它们让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思考二 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一个问题,关于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即“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即“我”应该怎样活的问题。 结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思考三 找出有关地坛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衬托作者痛苦的心境;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沉寂、荒芜的背景下,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感悟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给“我”生命的感悟,促使我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身残 志不残 用排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齐读六个“譬如”句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贝多芬,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28岁开始患耳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一岁零七个月时,失去了视觉、听觉以及说话的能力,她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字里行间体现出你的情感(或喜爱或哀伤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