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心的桑给巴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洋之心的桑给巴尔.doc

海洋之心的桑给巴尔   在非洲地图上看到“小月牙”海岛、坦桑尼亚两个组成共和国之一的桑给巴尔,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因为,它就像与我的家乡厦门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   桑给巴尔的面积不及台湾十分之一,只有2653平方公里;距离大陆也近得多,只有36公里。从达累斯萨拉姆搭乘小飞机,20分钟便可直抵桑给巴尔。   12座小飞机起飞后,眼前好似重现了《走出非洲》中的镜头:房屋、草地、海岸一一掠过,然后浩瀚的印度洋铺天盖地而来……一个个身影在绿松石般的海面上跳跃,激起羽毛般的浪花,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那是什么?”邻座的桑给巴尔人哈吉大声回答我:“海豚!”   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中国,哈吉告诉我,他曾经去过厦门,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为桑给巴尔的旅游业招商引资。   厦门拥有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上却难见白海豚的踪影,我问哈吉:“在桑给巴尔可以随时看见海豚吗?”他立即得意地笑了:“Hakuna Matata!”   Hakuna Matata,在斯瓦西里语里是“没问题”的意思,而桑给巴尔正是流行于东非的斯瓦西里语的发源地。公元8世纪,乘着独桅三角帆船的阿拉伯商人漂洋过海来到桑给巴尔,在这里经商并定居下来,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产生了斯瓦西里文化。“斯瓦西里”,就来自阿拉伯文,意思是“濒海地区”。   阿拉伯商人最早建起的城市就是石头城,意为进入东非和中非内陆的“踏脚石”(另一个说法是城内建筑多由珊瑚石建造)。2000年,石头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今日桑给巴尔的文化地标。   第二天,我们从北向南奔赴石头城。一路上,随处可见简陋的铁皮屋和街边货摊,像穿越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可一进入石头城,乡村变成城市,眼前顿时色彩斑斓。   石头城号称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原型小镇,迷宫般的小巷,豪宅和贫民窟相邻。这里的建筑大多拥有200年以上的历史,风格极其混搭,外面是印度式的华丽阳台和格子窗,走进去却变成了阿拉伯风情。最引人注目的是房屋大门,造型风格多种多样。向导哈里斯说,在19世纪,桑给巴尔人最讲究的就是“门面”。地位越高,宅门就造得越大,门框和门楣的装饰也成了炫富攀比的方式之一。   在一处古董门前,哈里斯为我细解其中的奥妙。大门的材质是非洲人喜爱的当地柚木;门楣上繁复精美的雕刻,体现了阿拉伯人的习俗;布满门面的铜制尖门钉,则吸收了印度元素,是为防止战象进攻而设。因此,“桑给巴尔门”几乎成为坦桑尼亚的国粹,街市上其模型随处可见,成为坦桑尼亚最受欢迎的伴手礼之一。   作为桑给巴尔苏丹国的故都,石头城有着多舛的身世。据哈里斯介绍,桑给巴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500多年来这里“城头变换大王旗”:最先入侵的是葡萄牙人,随后换成了来自阿曼的阿拉伯人,英国人也曾把这里变为保护国。   阿曼苏丹赛义德是桑给巴尔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期,大力推广丁香种植,大兴象牙和黑奴贸易,一度造就了桑给巴尔的黄金时代。如今石头城里保存完好的苏丹王宫、原奴隶市场改建的圣公会大教堂和遍布全岛的丁香种植园,都是历史的见证。   桑给巴尔在阿拉伯语中的原意为“印度洋上的黑人海岸”。这里曾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黑奴交易中转港,圣公会大教堂就是当年最后一个黑奴市场的旧址,至今保留了关押奴隶的地下室。   低头弯腰进入其中一间狭小的囚室,潮气扑鼻而来,令人却步。当年从东非抓来的黑奴就关在这里,没有窗,没有灯,没有食物,也没有床铺和厕所。囚室不到15平方米,竟然能关押70多号人(包括小孩)。据说10个黑奴中,只有4个能活着从这里走出去,到市场上出售(一般两天开市一次)。   最早的奴隶贩子多是阿拉伯人,令人发指的是,一些黑人也参与了这个肮脏的交易。当欧洲人卷入黑奴贸易时,他们又充当中间商,大发不义之财。   1873年,在英国探险家、传教士戴维?利文斯通的不懈努力下,桑给巴尔苏丹颁布法令,废除了惨无人道的黑奴贸易。同一年,利文斯通在赞比亚病逝,心脏被葬在了原地,遗体则制成木乃伊运回英国。据说,他的遗体途经桑给巴尔时,前来悼念的黑奴多达700名。   利文斯通去世的第二年,在奴隶市场的原址之上建起了圣公会大教堂,以示不忘历史和宽恕罪恶。从他病逝之地运来的木材所制成的十字架,至今悬挂在圣公会大教堂里。教堂的门口,用英文、日文、阿拉伯文和斯瓦西里语共同书写着同一句话:世界祈求和平。   我们在石头城的最后一站是集市。货摊密密麻麻,体积硕大的虾和蟹在海鲜池里爬来爬去,小吃摊上热卖着桑给巴尔披萨,但最让我着迷的是五颜六色的香料。   桑给巴尔盛产丁香,全岛种植了450多万株丁香树,是名副其实的“丁香之岛”。最初奴隶贸易在桑给巴尔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种植丁香解决劳动力。虽然奴隶制已废除了1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