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选修现代文学2.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 生平与思想 创作: 小说——杂文 一、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 《呐喊》与《彷徨》的启蒙主义精神,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开启民智,引起疗救的注意。 1、表现在贯穿始终的彻底反封建精神。 塑造了一批先觉者的形象:狂人、疯子、夏瑜。 狂人形象 狂人拥有一切“迫害狂”的病理特征。 先觉者的形象,其特征为: 1、 思想犀利,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清醒认识和决绝的否定。 2、狂人的理性探索精神,不相信“从来如此,便是对的”,敢于质疑一切。 3、自省精神。 4、狂人的理想社会。“救救孩子” ! 2、关注农民的生存与命运 描写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病苦,笔墨重点始终放在其精神世界的探求上。 华老栓与闰土生活的困苦与精神的愚昧。 祥林嫂的双重悲剧:社会悲剧和精神悲剧 社会悲剧:社会将她置于一个巨大的悖论中,即她不得不守节,却又不能守节,最后由她个人独自承担不守节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与摧残。 精神悲剧 封建伦理道德经过历代承传,已定格为一种全社会的公共看法与观念。男人用这样的观念衡量女人,而女人亦用这一观念来塑造自我。 《风波》亦在揭示农民的不觉悟 通过一场“辫子风波”既揭示农民的不觉悟,又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辫子的符号性: 归顺清王朝的象征 辛亥革命成果的象征 百年屈辱中中国人的形象表征 3、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关注和道路探索 传统知识分子:孔已己、陈士成都是科举的牺牲品。传统知识分子通常会把它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来追求。但科举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已经是穷途末路,他们依然沉迷之中无力自拔,其命运的悲剧性不言而喻。 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启蒙者的身份,同时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鲁迅深刻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弱点和生活道路。 《伤逝》的超前性:反思婚恋题材小说流行模式。 《娜拉走后怎样》为出走的女性设计两条出路:一是堕落,二是再回来。 陈白露堕落了;子君成了“再回来”的典型。其原因是她的解放并不彻底,精神深处具有浓重的依附性。所谓“妇,服也”。 涓生则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 涓生所体现出的普遍男性文化心理: 喜新厌旧心理:虽没喜新,的确厌倦了。 自私心理:自我中心使他在家庭出问题时首先想到了自我保全。 对自由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婚姻是对自由的束缚。外部世界(自由)对涓生的牵引也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启示 1、启蒙者也需不断克服自己的精神弱点。 2、爱情很美好,很激情,也脆弱很短命。不要奢望这种激情会伴随你一生,灰色的人生远比玫瑰色的爱情更长久。 3、只有学会应对灰色的生活才能使婚姻之树常青。 《孤独者》和《在酒楼上》中的魏连殳、吕纬甫两个先觉者的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之下,无不动摇妥协。反抗极为彻底的狂人最终也不得不向社会妥协。 作为精神的启蒙者也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的精神弱点,挣脱封建思想的浓重影响,才能走向彻底的解放。 鲁迅小说的悲剧性,源自其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二、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1、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2、鲁迅小说的叙事策略: 看与被看——我的故事与别人的故事 3、中西合璧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4、语言的犀利、简洁。 5、小说格式的实验性。 解读《阿Q正传》 《阿Q正传》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与鬼的纠葛》 九尾常喜著 作者认为阿Q是“阿鬼”的谐音,即国民性之“鬼”。 鲁迅在《随感录38》中也说“我们一举一动,虽似自由,其实多受死鬼的牵制”。 国民性是时代积累下来的,是文化培养出来的。 阿Q形象 阿Q的身份:赤贫。阶级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解剖国民性的标本。 精神胜利法:用假想的胜利掩盖现实的悲惨。呈现出对立的矛盾性:现实与幻想。 阿Q在遭遇了太多的现实失败、绝无超越的可能时,就只好回归内心耽于幻想,从主观上化解个人与环境(现实)的尖锐冲突,维护自我心理的平衡。在没有任何救赎力量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自我拯救的方法。 阿Q的双重人格。 质朴又巧滑 敏感又健忘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率性本真又维护正统 备受欺辱又恃强凌弱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追求女性又极度轻蔑 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如此多的矛盾构成了阿Q极其复杂的人性与性格,使其成为一个说不尽的阿Q。 说不尽的阿Q 20世纪20-40年代,人们认为阿Q是“反思国民性的一面镜子”。 50-70年代,强调阿Q的阶级属性、他对革命的向往以及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 80年代,重回20、30年代。不经过国民性批判,即使革命成功也不能获得彻底的精神解放。 近年的新突破,《阿Q正传》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的现状。 阿Q的典型性 周作人的《关于鲁迅》以为阿Q写出了是大夫的根性,“精

文档评论(0)

taotao0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