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8广东)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②沙皇村→儿童村 ③勃列日拉夫→切尔内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2007年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需要。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08江苏)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专 题 七 社会主义苏联的建设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2、目的: ①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主要内容: 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劳动 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外患: 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经济: 经济极端贫困 内忧: 4、评价: ① 适应战时需要,保证战争胜利,巩固政权。 ②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 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 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3、标志: 2、目的: 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4、主要内容: 6、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选修政治必修三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改后.ppt
- 大学选修中级无机化学期终复习.ppt
- 大学选修中国哲学史011第2编第二章:董仲舒.ppt
- 大学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ppt
- 大学选修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课件.ppt
- 大学选修中国文化概论17章.ppt
- 大学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考研辅导.ppt
- 大学选修中外文化差异之饮食.ppt
- 历史人文之gaishu.ppt
- 大学选修美国描写语言学语言分析步骤(李蕊).ppt
- CNAS-CL63-2017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声像资料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docx
- 12J7-3 河北《内装修-吊顶》.docx
- 12N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燃气(油)供热锅炉房工程.docx
- 内蒙古 12S8 排水工程 DBJ03-22-2014.docx
- 山西省 12S10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 管道支架、吊架.docx
- 16J601-木门窗标准图集.docx
- 12J8 河北省12系列《 楼梯》.docx
- CNAS-GL37 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示指南.docx
- CNAS-RL02-2016 能力验证规则.docx
- 津02SJ601 PVC塑料门窗标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