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ppt

大学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 ,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定 风 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苏轼:一生思想复杂,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达观,豁达。 陶渊明:祖父,儒家思想;外祖父,道家思想。 一生中,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晚期——老子思想的绝好实践者。 李 白: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影响他,“功成身退”是其人生理想。“功成”是儒家的追求,“身退”则无疑来自道家的隐逸。 杜 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将儒家思想发挥到极致,儒家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穷达,都要济天下”! 白居易:一生以3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早期更多儒家的积极进取,晚期更多道家的豁达避世。 阅读《孟子见梁惠王》 这则文段颇有雄辩滔滔的气势,在语言形式上有两个特点: 其一,善于铺排。 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会只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在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动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争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项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联,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快。 其二,讲究章法。 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 评析 在孔子、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了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在春秋战国之际,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事情屡见不鲜,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出于对永不满足的私利的追求。“利”对于人的诱惑是巨大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利”理解得宽泛一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可行的,并且对社会是有益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符合人民大众的“利”,这样也就是为人民大众谋福祉。 作业:如何对待“义”“利”? * * 儒道思想的异同 异: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原 因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儒道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邦无定交,臣无定主 尔虞我诈,争名逐利

文档评论(0)

taotao0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