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邮镇国寺 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指重建时的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qì),便实钉(dìng)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dīng)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lǚ)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疏通课文,研究课文内容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匠师提出的解决“塔动”的办法是什么?成功了吗? 无奈之际,匠师想到什么办法?他们为什么要找喻皓? 喻皓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够稳定塔身? 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 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担忧 才 介词,在 统治 层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掌握加点的字,翻译课文 代词 正在建造的木塔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说 铺排 所以 用 但是 当初 翻译: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木塔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暗中,秘密地 派 他的, 匠师的 赠给 询问,打听 用,把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语气词,不译 只 终了,完毕 使坚实 名词作动词, 用钉子钉 指木板 如:遵照 言:话, 言论 于是,就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5、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 人皆伏其精练。 连词,因为 弥束;紧密约束 连接 其,那 持,支撑 自然,当然 伏,同“服” ,佩服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履:名词作动词用, 走,踩踏。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结构巧妙 本文如何突出喻皓之才? 作者成功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匠师”的言行举止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出喻皓的高超的才能。 最初“塔动”可以说是故事的起因,问题出现后,“匠师”的回答表明了“匠师”是从以往的经验来考虑问题的,而以往经验这次竟然不灵了。“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无计可施的样子,不得已“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并“贻以金钗”,请教塔动之因。喻皓听到后,“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一个“笑”表现出喻皓的从容,胸有成竹。“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无计可施的神态形成对比,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来说是多么的容易。而喻皓的方法和“匠师”相比,更说明了“大师与小匠”的区别! 1.喻皓得知“塔动”后,他的表现有何不同? 2.他的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透露出他对“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揣摩人物的写法 成功的“匠师”形象 本文塑造“匠师”的笔墨比较多,“匠师”的形象也最为丰满、可爱。 最初面对“塔动”的问题,他的回答显出很自信的样子,但是他的经验没有产生效果,塔“动如初”,此时作者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出他的着急。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既希望得到别人帮助,又爱面子的“匠师”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中心思想: 《梦溪笔谈》是中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政治家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