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

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命途多舛的山地民族,没有文字,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承,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留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瑶民像候鸟一样不断地迁徙,在南方的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 ? 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布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中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学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药姑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的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千家峒传说相吻合”;“确认龙窖山(药姑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现留存的《吴氏族谱》记载:宋宁宗年间,千户长吴六公进山护瑶。亦可证明瑶民祖居药姑山。 ? ? 2002年4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领队来到药姑山考察,确认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和通城县大坪乡大风塝属于瑶寨故址,并认定为古瑶寨千家峒的组成部分。 ? ? 作为通城大坪人,今天有幸参加了《武汉都市圈》杂志驻咸宁记者站,大坪政府组织的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采风活动,本人也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亲眼所见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古迹。大风塝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俊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历风雨而不蚀,狗头虎爪的雕刻栩栩如生。 药姑山,古名龙窑山,山高林密,石奇涧深,环境优美,总面积10万余亩,跨越湖南临湘和湖北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境,系李时珍采药的“江南药库”,明代以前,瑶民在此居住长达千余年之久。同时,药姑山区在大革命时期是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所在地,留有红军医院、“割耳坡”等遗迹。   1982年,武汉大学和咸宁博物馆组织教授专家在通城一侧的药姑山联合发掘瑶家陵文化遗址。   1983年,第3期《江汉考古》杂志在国内外首次独家披露瑶家陵文化,引起考古界的震动。   2000年12月,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邓有志会同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延光莅临药姑山区临湘市龙源乡和通城县大坪乡实地考察了瑶族历史文化。   200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瑶族)亲自深入临湘、通城两县接壤的龙窖源和大风磅严密考证。   2001年9月,中国瑶学会召开专家论证会议,确认“龙窖山能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印证,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2001年10月,中国瑶学会发出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确认龙窖山(药姑山)是瑶族先民的发源地。   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药姑山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通城县虽系龙窖山所跨湘鄂两省四县市之一,但在诸县中,是距龙窖山最近的一个,仅30里,临湘、崇阳、赤壁县城分别距龙窖山120里、70里、70里,湘、桂瑶学会考证的通城县大坪乡大风磅瑶民古墓,就是内冲村8组村民胡金花家自远祖至今仍在祭拜的祖坟。除1982年武汉大学发掘时获取的各种石器和鼎、盘、碗、罐等300多件具有5000年历史的新石器文物外,通城县博物馆还有在通城县大坪乡的窖竹场、刘家场、三仙坦、桂竹源等屋场收集到100多种银佩饰、脚箍、银牙件等瑶族特色文化。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离开了药姑山区,如今两三百万瑶胞繁衍在海内外。对瑶文化的挖掘,湖北省早兄弟省份近20年。近年,通城也在药姑山修复白云寺、新建白云山庄,但毕竟财力有限,旅游开发还需要上级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建议:   一是将药姑山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专家进一步考证和发掘;   二是将药姑山列为市级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以瑶文化和药姑山区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为结合点,让通城这个打响秋收起义暴动第一枪、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革命老区更加魅力四射。   三是将药姑山风景区对接市旅游公路。目前,随着“两高一铁”过境通城,杭瑞高速出口离药姑山仅10公里,药姑山的可通达性大大改善,对接杭瑞高速和市旅游公路已迫在眉睫。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对于千千万万的瑶族同胞来说,寻求失落的家园——千家峒成了他们毕生的追求。而根据考证发现,药姑山就是瑶民心中的千家峒圣山。近期在通城举行的龙窖山瑶族发源文化研讨会,再次确认—— ? ? 被史学界称为 “东方吉普赛人”的瑶民,在不断迁徙中迷失了家园。寻找祖先遗址 “千家峒”,成了各地瑶民共同的心愿 ? ? 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又命运多舛的山地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放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