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宋代耀州瓷的基本特征及识别方法
试论宋代耀州瓷器的基本特征及识别方法
·朱绍炳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耀州窑是我国北方唐宋时期著名民间瓷窑,其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陕西省铜川市辖区内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村和玉华村等地。铜川因为旧称同官,在唐末天钓、五代后唐同光年间以及宋代均属耀州治,故文献中称耀州窑[1]。我们要对一种古代工业品的社会背景的认识,都必须了解这种工业品的基本特征。本文为探讨宋朝时期耀州窑的真伪问题提供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明确耀州窑的基本特征来对耀州窑陶瓷器的真伪作出识别,为规范当今陶瓷市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每一位陶瓷爱好者在当今市场中能够更好的鉴别出耀州窑陶瓷品的真假提供参考。
关键词:宋代;耀州瓷;基本特征;识别方法
一、耀州窑发展简介
耀州窑始于唐代,当时烧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年——公元1085年)至徽宗崇宁(1102年——公元1106年)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2]。器胎特征: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器釉特征:南宋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宋代耀州窑生产的瓷器胎薄质硬,品种繁多,具有相当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当时,耀州瓷已经形成以青瓷釉色为主的瓷器系列,间以白瓷、黑釉、酱红釉、白釉绿彩、白釉黑彩、素底黑彩、釉下彩等品种,釉色十分丰富。
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烧造于宋朝初年的倒装壶,造型别致,结构奇特,融合了当时瓷艺和科技的成果,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杰作。这是一件盛酒器,但从外观看去,只有壶嘴,好像没有进口而倒酒时,酒却从壶嘴流出来,那么,酒是从哪里装进去的呢?原来,这个进口开在壶的底部,往壶内连着一根小管在壶的底部做成夹层,仅和壶嘴相连。装酒时,把壶倒过来,酒沿着小管倒进去,因为原来在壶的最底部和壶嘴是夹层,所以酒不会从壶嘴流出:当壶放正以后,酒压向壶底,倒酒时,酒便通过夹层从壶嘴流出了,据专家介绍,这在物理学上叫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工匠们便利用这一原理,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实在令人赞叹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装饰手法以具有浮雕特征的刻花为主,刻工艺宋初偏晚出现,此期以达到最高水平,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它亦称“偏刀”,即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的轮廓线,再在其旁用刀具余}刻,然后剔掉直刻和斜刻后夹在刀痕中间的地子,使纹样突凸,施釉少剖浇后呈现出花纹清晰、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印花新工艺的发明使用不仅方便快速提高生产工效,而且使装饰纹样更臻丰富生动,达到了同时期印花工艺的最高水平[5]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耀州青瓷则用还原焰烧制、中温1000摄氏度——1100摄氏度之间,进行强还原焰烧成,限制烟火排放,达到重还原气氛,时间在60——100分钟,升温缓慢,待釉色达标后再转入弱还原状态,直至1260——1300摄氏度成瓷[6]。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例如宋代早期的碗,以侈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为多,口部或饰以葵口,腹部往往饰有瓜棱、出筋和多层刻花仰莲瓣纹,也有光素无纹的,还有敞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等,与五代相比,器腹加深,腹弧增圆,圈足虽外撇,但渐高渐窄。中期,碗的造型大量增加,其中最多见的是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不仅有瓜棱、出筋、光素腹,还有浅腹型、瘦腹型和侈口折沿型,等等。与早期相比,底足渐小,圈足增高变窄,且往往施釉后又经二次精心修足,中期的器足修整得最为齐整。晚期,碗的造型继续发展,造型多样亦多变,其变化规律是底足变小,腹下削瘦,圈足变矮,外底中心凸起,俗称“鸡心底”,底足修饰多不如中期规范,或不进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