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粮仓湿度的监测系统设计--开题报告(软件).doc

基于单片机粮仓湿度的监测系统设计--开题报告(软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滨 州 学 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基于单片机的粮食温湿度系统的设计 系 (院) 自动化系 年级 2009级 专 业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班级 5班 学生姓名 王新君 学号 座机电话号码36 指导教师 刘应乾 职称 助教 滨州学院教务处 二〇一二年三月 选题依据 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 1.1 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都充分说明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储粮是为了防备战争、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它突发性事件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粮食的科学储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般来说,粮食存放在粮仓中,大型的粮仓可存放数以万计的粮食,而且这些粮食存放的时间有长有短。目前,我国地方及垦区的各种大型粮仓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储存变质问题。根据国家粮食保护法规定,必须定期抽样检查粮仓各点的粮食温度和湿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粮食的变质。但大部分粮仓目前还是采取人工测量温度和湿度的方法,这不仅使粮仓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大,且工作效率低,尤其是大型粮仓的温度和湿度检测任务如不能及时彻底完成,则有可能会造成粮食大面积变质。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粮食变质而损失的粮食达数亿千克,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影响储粮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粮堆内的大气条件,即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和季节变化,而温度和湿度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为了保证存放在粮仓中的粮食不致腐烂变质,就必须使粮仓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以内。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监控系统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在此同时,粮仓温湿度监控技术的研究在软、硬件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初期,以热敏电阻,湿敏电阻作为传感器件,通过检测电阻的变化来反映粮食温湿度的变化,为粮食保管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人工测量与人工抄录、管理相结合的传统方法,并且用人工的办法对粮食进行晾晒,通风,喷洒药剂防止因存储不当引起的温湿度异常及虫害,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效率较低,然而往往由于判断失误和管理不力,效果不佳,发霉变质等现象大量存在。广大科技工作者近30年的共同努力下,粮情检测技术不断完善、提高、并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样式繁多的粮情检测系统,为安全、科学储粮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生产的粮仓温湿度监控系统品种繁多,系统结构各异,在粮仓内外温湿度检测、粮食内部温湿度检测及分析、通风机械的控制等方面,比之前有了不少进步但仍有进步空间。现场检测电路和上位机的通讯大多采用RS-485,使整个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实时性和纠错能力不强,增加了节点困难。当某一通信节点出现故障时,还会影响整个系统。 国外的温湿度监控系统相对比较先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无论是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反应速度、稳定性、功能多样性还是使用环境方面,国外的传感器都比较先进。 (2)构成系统整体的测控技术和管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普遍采用相应的标准模块集成,并且早已实现组态。 (3)系统结构已经普遍采用网络连接的现场总线技术 FCS ,有些需要的场合,则连接到Internet上,实现远程控制、远程诊断。 温湿度监控系统主要应用于控制环境空间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从系统控制的角度来看,属于纯滞后控制,而这一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研制高精度,高性能,多功能的温湿度监控系统是主流,提高可靠性、灵活性和降低成本也是其考虑的重点,并且系统在报警、记录、控制、通信等方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将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版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 柴钰,等.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第二版 [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3] 常健生,等.检测与转换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刘树林, 等. 低频电子线路 第一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5] 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四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 邱关源. 电路 第五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任彦硕, 等. 自动控制系统[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 [8] 金海明, 等. 电力电子技术[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 [9] 高吉祥, 等. 电子仪器仪表设计[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10]

文档评论(0)

mei1809816w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