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树理写作”:谱系下的身份焦虑与理论建构.docVIP

“后赵树理写作”:谱系下的身份焦虑与理论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赵树理写作”:谱系下的身份焦虑与理论建构.doc

“后赵树理写作”:谱系下的身份焦虑与理论建构   摘 要: 近年来,“后赵树理写作”已在评论界产生较大影响,但也引发了持续而激烈的争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文学“命名”的艰难曲折,更展现了“命名”背后的身份焦虑与话语争夺。总体来看,“后赵树理写作”确实反映了新世纪山西中青年作家对赵树理精神的继承与深化,对导引山西文学创作具有积极进步的效应,应得到进一步的建构与丰富。 关键词: 后赵树理写作;身份焦虑;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1-0062-07 “后赵树理写作”的口号是由山西文学评论界在“麦地丛书”出版后于2008年年底正式提出。作为对新世纪以来山西文学创作实绩的总结,这一提法被普遍视作山西文学再度崛起的标志。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山西文学在全国文坛占有重要一席,甚至处于中心位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八九十年代以韩石山、李锐等为代表的“晋军”同样异军突起,频频问鼎全国小说大奖;在新世纪初,仍有张平的《抉择》摘得茅盾文学奖。然而在此后的一个时间段落里,山西文学一度陷入低谷。面对鲁军、湘军、陕军、桂军等的相继崛起,山西文学的声音却变得异常微弱,以致一些评论家不无悲哀地说:在山西,李锐之后无作家。话虽偏激,却也道出了一些实情,这一点可从2005年的“山西青创会”上看出,虽然青年作家不少,但真正具有全国影响的却寥寥无几。青黄不接、噤声失语的严峻情势,使山西创作界特别是评论界变得焦灼不安。 然而,在历经四五年的阶段性滞缓后,山西文学又以井喷之势跃上文坛,晋城的葛水平、大同的王祥夫、太原的蒋韵等一批新锐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以独特的文学风韵、整齐的集体亮相赢得众人瞩目。此景无异于久旱甘霖,大大缓解了山西文坛的普遍焦虑。评论家更是踌躇满志,不仅积极总结近年来文学创作经验,努力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力图重建山西文学的精神谱系;并且强化了文学力量的集结,意欲在群雄逐鹿的情势下,以文学集团的形式谋求更大的话语权,重振三晋文艺雄风。 正是在此背景下,三晋出版社推出了包括葛水平、王保忠等作家在内的“麦地丛书”。这些作家都曾获得赵树理文学奖以及鲁迅文学奖,都是从山西走出且能够代表山西最高创作水准的知名作家。 在此骄人的创作实绩基础上,评论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后赵树理写作”的口号,以此描述这批文坛新锐共有的精神品格和写作姿态。随后《山西文学》、《山西日报·黄河文化周刊》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后赵树理写作”这一口号的合理性、有效性及价值意义进行了论证。《文艺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权威报刊也及时跟进,对“后赵树理写作”予以了密切关注。 应该说,“后赵树理写作”的建构遵循了文学史创建文学流派的基本程序:首先对具有相近创作趋向、创作特征,且在文学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现象、作家群体予以“命名”,随后结合丰富的创作文本对此“命名”的内涵予以理论上的挖掘与深化,最后借助期刊、学术会议等媒介力量,将局部的、时段性的文学实践扩展为全国文坛的重要景观、文学历史上的重要界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乃至“三驾马车”等莫不如此。然而,这里所说的只是文学派别建构所经历的基本程式,而最终能否成功,还需接受作家、评论家、文学史规范等各方面的检验。它的合法性往往需在激烈的话语辩驳中得以确立。 一、 艰难的“命名” 在相关评述中,“后赵树理写作”似乎得到了绝大多数评论家的赞同,给人以血统纯正、名正言顺之感。但事实上,“命名”意味着一种理想秩序的规划与建立,它的拟定往往与既定秩序的各方发生关联,甚至引发一些观念上的冲突和话语权力的争夺。直至今日,人们对“后赵树理写作”这一提法仍存争议,这既是正常的学理探究,也是各方话语权博弈的过程中的必然。 对“后赵树理写作”倡导最有力的是山西省作协的杨战平。他最早对此“命名”作出了理论诠释:“站在民间立场,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与命运,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独到思考,在一定意义上延续了赵树理等前辈作家的文学观念,因此,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后赵树理写作’。”[1]这一界定有如教科书中的名词解释,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只是,此番阐述一经发表,旋即引发争论,其中不乏意见相左者,既有评论家,也有作家。 在评论界,段崇轩以地域文学研究、特别是赵树理研究而闻名,但对“后赵树理写作”的提法并不赞同。他认为近年来山西文学虽然成绩突出,但其文学实力、创作影响仍然无法比及赵树理,匆忙打起“后赵树理”的旗帜是对文学前辈的不敬。此外,曾经作为“命名”同盟者的王春林在事后也对这一提法予以反思,认为站在民间立场、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命运等确曾在山西新一代作家身上有突出体现,但这一点与赵树理之间没有必然的传承关系。此述完全可应用于很多与赵树理没有任何交集的作家,“后赵树理写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