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放映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当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区位于潜水含水层之下,则潜 水可直接向承压水排泄。 如图2—17b C、如果潜水含水层与下部的承压含水层之间存在 有导水的断层时,则两者可通过断层由高水头 向低水头排泄。 如图2—20 水在排泄过程中,含水层的水质也发生相应变 化,故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应包括:排泄去路及方式、 影响排泄的因素及排泄量。 注: 3、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称地下水径流 (1)除了某些构造封闭的自流水盆地及地势平坦地区 的潜水外,地下水都处于不断的径流过程中。 径流是连接补给和排泄 的中间环节 (2)地下水径流的研究内容 径流方向 径流强度 径流条件 径流量 p 61 1~6 (3)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E、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A、含水层的空隙性 B、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C、补给量 D、地形 F、人为因素 (4)地下径流的表示方法 可用地下径流模数表示 m3/s.km2 地下径流模数 ——表示单位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地下水径流量。 (1)自然条件改变引起的转化 (2)人类活动引起的转化 p 62~64 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转化。 第二部分 地下水的运动 (第四章) (1)地下水运动 ——指地下水在岩层空隙中流动过程的特征和 规律。 (2)研究内容 讨论地下水在人为因素(打井、 抽水等)的影响下而引起的运动 (水位、流速、流量等的变化)。 §4—1 地下水运动的特征及基本规律 一、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1、水流通道曲折复杂 研究地下水运动时,可利用渗流模型理论。 即在整个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都充 满含水层。 地下水在岩层空隙中运动时,由于受到介质的 阻滞,故使地下水流动远比地表水流动缓慢。 2、流速迟缓 3、大多数的地下水呈层流状态,少数呈紊流状态。 图4—2 p70 4、地下水运动一般都是非稳定流(即非恒 定流)的缓变流运动(流线近似直线)。 二、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即渗流的基本规律 1、线性渗流 ——地下水作层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可用达西 定律解决 达西定律: Q = k iω dx dH i - = l h i = 缓变流时 2、非线性渗流 ——速度较大,呈紊流状态时。 m=1,达西公式; m =2,哲才公式; 处于层、紊流 之间时, m=1~2。 福希海梅公式: J=au+bu2 见渗流 (1)哲才公式: (2)斯姆莱公式: §4—2 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运动 §4—3 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运动 1、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运动水力特征 (1)地下水的运动要素随时间改变。 (2)当无充分的地下水补给时,抽水形成的漏斗面 会不断扩大。 同井的渗流计算(流体力学) 自阅 图: 有水补充时: 无水补充时: 2、泰斯——非稳定流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p81 (1)评价地下水开采量 (2)预报地下水水位下降值 (3)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 泰斯非稳定流理论认为在抽水过程中,地下 水的运动状态随时间而改变,即动水位不断下降, 降落漏斗不断扩大,直至含水层的边缘或补给水体。 3、地下水向取水构筑物的非稳定流运动分类 (2)越流系统中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运动 (1)无越流含水层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运动 可将时间分隔为无数微小时段,流体在每 一微小时段的运动可看作是稳定流运动, 从而可参照稳定流理论,达西公式。 p87 简介 (2)越流 ——如果抽水含水层的顶、底板是弱透水层,则 抽水过程中,相邻的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会同 抽水的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这种水力联系 称为越流。 4、基本概念 (1)弹性储量 ——对于承压含水层,当水头升高时,承压 含水层所可储存的部分地下水量。 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 通过弱透水层发生的渗透为越流。 一般称抽水的含水层为主含水层 或越补含水层,相邻含水层称补给层。 (3)可形成承压水的两种地质构造 A、向斜盆地中的承压水(自流盆地) B、单斜地层(也称承压斜地)中的承压水 含水层中心部分埋设于隔水层之下,两端出露于 地表。 含水层从出露位置较高的补给区获得补给, 向另一侧排泄区排泄,中间是承压区。 向斜盆地特点 补给区位置较高,水由补给区进入承压区,受到隔水 顶、 底板的限制,含水层充满水,水自身承受压 力,且以一定压力作用于隔水顶板。 图2——10 向斜盆地分区 补给区 承压区 排泄区 单斜地层(也称承压斜地) ——由透水层与隔水层互层构成的单斜构造 p51~53 4个 图 2—11、2—12、2—13、2—14 单斜地层形成的构造条件 (4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