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案例:《再别康》课堂实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例:《再别康》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一、导语 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留恋 学生:依依不舍 …… 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 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 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 投影3:徐志摩简介 找一学生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 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 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二读:找一学生朗读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 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 入”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梦”中:欢快与沉醉 出“梦”:情绪失落、沉默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停顿(节与节,句与句,字词之间),读出层次感; 在充分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 学生:不能。“放歌”有“纵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则没有这个意思。 学生:“放歌”能看出诗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纵情恣意的快乐! 老师:怎么读“放歌”呢?怎么把这种陶醉快乐表达出来呢? 找2名同学读这两句 老师:语气轻快、上扬,语速稍快,饱蘸感情,情绪激昂; 动作可以帮助人们来表达感情,读“放歌”时加什么动作好呢? (学生很兴奋)边读边加动作。 学生齐读本节 老师:我来读一下这一节,大家看我是怎么处理“放歌”的重音的。 师读,重音轻读法。(学生鼓掌) 让学生比较两种读法,“放歌”二字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都能把音节突出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酣畅淋漓表达放歌心情的读法即可。 五、深化主题 老师:诗人“放歌”了吗? 学生:没有,“但我不能放歌” 老师:为什么“不能放歌”?齐读第5小节。 学生:诗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宁静,想悄悄地离开。 学生:诗人从梦里回到现实,有些感伤,想默默地离开。 老师提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是最伤感最眷恋的离别。 投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此时,任何音乐都不能表达诗人的眷恋,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乐。 同学们,理解了此处的沉默,开头结尾“轻轻的”“悄悄的”,我们是否就可以读懂了呢? 学生自由朗读开头结尾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情的世界啊,这是一首爱的歌。当诗人心头荡漾着新娘的倩影,当诗人在刻骨铭心的回忆中漫溯,当诗人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满怀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这首心底的灵魂音乐。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让小提琴的旋律,悠扬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徐志摩那纯美的“康桥”世界吧。 (播放小提琴曲)老师诵读。(学生鼓掌) 下课。 【点评】 范佳华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是一节朴实而又灵动的语文课。课堂的组织流程从整体感知到品味鉴赏再到主题探究,环节清晰,取舍有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根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它没有时下公开课常见的作秀表演和追求热闹的情景,而是认认真真地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

文档评论(0)

qee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