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烷烃和硝酸——硝化反应(得混合物作溶剂) 三聚氰胺 (1)一元腈—卤烷与氰化钠(或氰化钾)作用 例1——间位取代反应? 例2——对位取代反应 (2)硝化——注意硝酸的氧化作用和氨基的保护 氨基的保护 间位取代反应,注意条件 活性降低,但依然是邻对位定位基团. 伯胺与氯仿和强碱的醇溶液加热,则生成具有恶臭的异腈: 这是伯胺(包括芳胺)所特有的反应,可作为鉴别伯胺的方法。 注意条件 15.8.8 伯胺的异腈反应 (3)磺化——“内盐” 季铵盐在加热时分解,生成叔胺和卤烷: 具有长链的季铵盐可作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5.9 季铵盐和季铵碱 (1)季铵盐的生成——叔胺和卤烷作用生成季铵盐: * 若在强碱的醇溶液中进行,由于碱金属的卤化物不溶于醇而沉淀析出,平衡破坏而生成季铵碱。 * 若用AgOH,反应也能顺利进行: 季铵碱是强碱,碱性可与NaOH、KOH相当。加热时则分解成叔胺和烯烃: 氢氧化四乙铵 三乙胺 乙烯 例1 (2)季铵碱的生成——季铵盐与强碱作用时,不能使胺游离出来,而得到含有季铵碱的平衡混合物: 例2:氢氧化三甲基仲丁基铵受热分解: ?-氢原子 1-丁烯 霍夫曼规则——季铵盐在消除反应中,得到的主要产物为双键上烷基最少的烯烃。? 若季铵碱的烃基上没有?-氢原子,加热时生成叔胺和醇 。 。 季铵碱加热分解反应历程(双分子消除反应E2): 完成下列反应,写出主要产物。 (1) (2) ? + ? (三) 腈与异腈 15.10 腈 看成氢氰酸(H—C?N:)分子中的氢被烃基取代后的生成物。其中的碳和氮均为sp杂化的。 命名(1)按照腈分子中的含碳原子数目称为某腈;(2)或以烷烃为母体,氰基作为取代基,称为氰基某烷: (2)二元腈—二卤烷与氰化钠(或氰化钾)作用 (3)酰胺或羧酸的铵盐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失水生成腈 15.10.1 腈的制法 一般用于伯卤烷的取代,P308. 氨的烷基化反应历程(亲核取代反应): 卤烷与氨作用所得到的是伯胺、仲胺、叔胺和季铵盐混合物,分离困难,在应用上有一定限制。 15.6.2 从氨的烷基化 (1) 卤烃与氨作用: (3)醇和氨反应——也能生成伯胺、仲胺和叔胺的混合物: (2)芳香族卤化物和氨作用——困难,注意条件 得到的是混合物,以二甲胺、三甲胺为主。 例如: 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的工业制备: 己二胺是制造尼龙-66的原料. 己二胺能和己二酸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聚酰胺; 等摩尔物质反应后,再缩聚: N2 聚己二酰己二胺 15.6.3 从腈和酰胺还原 (1) 腈催化加氢生成伯胺: 加热-H2O 芳胺类若N上有H,则不发生傅-克反应,但酰基化反应后可发生!(补例) 此化合物不发生傅-克反应,若芳胺类若N上无H,如: Ph-N(CH3)2, 则在温和条件下可以发生傅-克反应! (2) 酰胺用氢化锂铝还原成胺: 此法特别适用于仲胺和叔胺 酰基化反应后可发生傅-克反应! 补充例题: 还原? 15.6.4 从醛酮的还原胺化 * 氨或胺可以与醛酮缩合成不稳定的亚胺,可加氢还原成相应的伯、仲、叔胺: 是合成纯伯胺的方法。 例1 15.6.5 从霍夫曼酰胺降解反应——少一个碳的伯胺 15.6.6 从盖布瑞尔(Gabriel)合成法 有时用NaOH,Br2 例2:盖布瑞尔法合成——?-氨基酸 2 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制备 因只有一个H,引入一个烷基后,不再具有亲核性,不能形成季铵盐,故最终产物为纯伯胺。 具体历程见:P339-340 15.7 胺的物理性质 苯胺的红外光谱 胺的核磁共振谱: 胺溶于水,可发生离解反应: 15.8 胺的化学性质 :NH3 + H+ NH4+ R-NH2 + H+ RNH3+ R-NH2 + H2O RNH3+ + OH- 胺与氨相似,它们都具有碱性。氮原子有未共用电子对,形成带正电荷铵离子的缘故: 胺的Kb与其共轭酸的Ka有下列关系: 如一个胺的Kb值越大,或pKb越小,则此胺的碱性越强;如一个胺的共轭酸的Ka值越大,或pKa越小,则此胺的碱性越弱。 R-NH3+ + H2O RNH2 + H3O+ 胺的碱强度也常用它的共轭酸RNH3+的离解常数Ka或Kb表示: 碱性从强到弱的顺序: 溶剂化程度与稳定性: 从电子效应考虑:烷基越多碱性越强; 从溶剂化效应考虑:烷基越多碱性越弱。 R2NH + H2O ? R2N+H2 + OH- (CH3)2NH CH3NH2 (CH3)3N 苄胺 NH3 吡啶 苯胺 吡咯 注意:电子效应, 溶剂化效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五章氮化物详细分析.ppt
-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详细分析.ppt
- 第五章地基变形详细分析.ppt
- 第五章地基处理详细分析.ppt
- 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亚详细分析.ppt
-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详细分析.ppt
- 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详细分析.ppt
- 第五章第二节基因教案详细分析.doc
- 第五章第三节交流异步电动机详细分析.doc
-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详细分析.ppt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方法试题试卷.docx
- 基于FPGA的ADS-B信号解码算法研究及实现.docx
- 2025年监理工程师职业能力测试卷-项目管理技巧解析.docx
- 2025年安全教育培训考试通用题库(基础强化版)应急救援与处置实战演练题.docx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深度解析强化试题(含答案).docx
- 工资报酬协议书二零二五年.docx
- 二零二五版出租屋承包协议合同书.docx
- 劳务钟点工协议书范例二零二五年.docx
- 2025年大数据分析师职业技能测试卷:Hadoop生态系统与大数据处理试题.docx
- 2025年书法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卷:基础知识与应用题解析试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