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拔萃化学平第四节
第四节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要求点击
1.了解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学会运用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运用化学理论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预习启动
知识块——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合成氨反应原理为: ,这是一个气体总体积 、 热的
反应。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两方面考虑,合成氨反应应选择的适宜条件是
。
◆知识整理:
(1)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N2 + 3 H22 NH3
①是一个可逆反应
②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③正反应为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反应。
(2)合成氨反应的条件:
主要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考虑,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应使化学反应速率尽可能大,尽可能提高平衡混合物中NH3的含量。
①压强:20 MPa ~ 50 MPa。增大压强,既有利于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又能使化学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有利于NH3的合成,因此,从理论上讲,压强越大越好。但压强越大,需要的动力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也越高。由于受到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采用的压强是20 MPa ~ 50 MPa。
②温度:5000C左右。升高温度,可增大氨的合成速率,但由于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会降低平衡混合物中NH3的含量。综合考虑后选择5000C左右的温度(又因为合成氨使用的催化剂在5000C左右时的活性最大)。
③催化剂:以铁为主体的多成分催化剂(铁触媒)。催化剂虽然不影响化学平衡,但可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在合成氨工业中选用催化剂。
其他:及时分离生成的氨,并补充N2和H2。由于合成氨是一个可逆反应,即使在高温高压下,转化率也是不高的,实际生产中及时分离出NH3,使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未反应的N2和H2,应循环使用,并不断补充N2和H2,以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3) 合成氨的简要流程
原料气的制备净化压缩合成分离液氨
难点揭秘
难点1——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
1.已知2SO2(g)+O2(g)2SO3(g)为放热反应,其实验数据如下:
压强
转化率
温度 不同条件下SO2的转化率 10
MPa 50
MPa 100
MPa 500
MPa 1000
MPa 4500C 97.5 98.9 99.2 99.6 99.7 5500C 85.6 92.9 94.9 97.7 98.3 (1)应选用的温度是 ,其理由是 。
(2)应选用的压强是 ,其理由是 。
【思路点拨】从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SO2的转化率降低,故应选择温度为4500C。增大压强,SO2的转化率增大,理论上应选择高压,但仔细分析转化率数据可以知道,在10MPa下的转化率为97.5%,已经很高了,而增大压强,需要的动力很大,转化率增大的却很少,故应选择10MPa。
【解 答】(1)4500C,温度低,SO2的转化率高;(2)10MPa;10Mpa下SO2的转化率已很高,加压转化率相差不大,选择常压节省动力,简化设备。
2.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N2、H2及少量CO、NH3的混合气)在进入合成塔前常用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吸收原料气中的CO,其反应是:
[Cu(NH3)2]Ac+CO+NH3[Cu(NH3)3]Ac·CO(正反应放热)
(1)必须除去原料气中的CO的原因是
。
(2)醋酸二氨合铜(Ⅰ)吸收CO的生产适宜条件是 。
(3)吸收CO后的醋酸铜氨液经过适当处理又可再生,恢复其吸收CO的能力以供循环使用。醋酸铜氨再生的生产适宜条件是 。
【思路点拨】合成氨工业中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如合成气中混有少量的CO,将会使催化剂失去催化活性而发生催化剂中毒,故混合气体进入合成塔前应进行气体的净化。由于醋酸二氨合铜(Ⅰ)与CO的反应是一个正反应放热、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故吸收CO的生产适宜条件是低温高压。吸收CO后的醋酸铜氨液再生的生产适宜条件应是高温低压。
【解 答】(1)防止催化剂中毒(2)低温高压(3)高温低压。
◆难点解说:化工生产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总产量,所以选择反应条件时,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