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荀子天人观及生美学思想
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美学价值
张宏亮(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荀子的天人观思想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从批判“蔽于天而不知人”、到“明于天人之分”,进而“制天命而用之”,最终归旨于“君子者,天地之参”。 荀子对先秦的天人思想,中国自然观的主体结构和格局奠定了理论基础。荀子的天人观的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礼”事天地的生态伦理观,“以时禁发”“强本节用”的资源利用观。荀子独特而又辩证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操作理念对于当下的生态美学建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生态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儒家生态美学思想常常为人所忽视,这是单面化的儒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误区。荀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另一理路的代表,其思想在儒家中也并非主流,甚至被斥为“不醇之儒”。与孟王理路的备受推崇相比,其生态美学思想常为人所忽视,尤其“人定胜天”思想在今天学界很有些“不合时宜”。事实上,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天人观的基本理念本身就与生态学具有同构性,其中蕴涵着与孟王一系的内在超越精神迥然不同的讲明分、重实效的内在趋向。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荀子的生态美学思想,认真发掘这一资源,为儒家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找到更切近的基础,为我们的生态美学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路径。荀子虽师承儒学,但并不拘守孔子训示,提出了独特辩证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操作理念。
一、荀子之天的内涵:自然之天与形上之天
长期以来我们对荀子的研究在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的框架中进行的,认为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等等。称荀子为唯物主义者,常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明于天人之分”等思想,却忽视了荀子强调道或神即终结之天创造成物的思想,忘记了荀子“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2] “人是天的一部分”的主张,这些都是误读和曲解。荀子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唯物主义者可以盖棺定论的。与先秦诸子相比,荀子是一个谈论天人关系最多、最客观的思想家。天和人是荀子哲学最核心的范畴。把荀子所言之天视为形下的自然之天,似乎已成学界的共识。冯友兰先生认为:“荀子所言之天,则为自然之天,此盖亦由于《老》庄之影响也。”[3]冯先生认为荀子之天区别于孔孟的“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而是“自然之天”即指形而下的就是自然界,但如果把荀子所言之天只视为形下的自然之天,那么,《荀子》中类似“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4]与“夫是之谓知天” [5]之类的矛盾就很难得以确解。事实上,荀子给“天”作出了两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是最终意义上的存在,“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6]是不可知和不可控制的生成物之天,“神”或“道”;第二个层次属于终结存在或者“神”所造成的,如“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7],它就是与地与人相对的那个“天”,天、地、人为参,构成“万物”这个范畴,它是可知和可控制的对象。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
二、荀子天人观的逻辑递进
天人论是荀子一切哲学思想的基石。荀子在天人关系中构建了“天人相分”“天人相参”为途径,寻求“天人合一”的天人之学,突出作为主体的人们有意识地于现实生活中实践进取的积极意义。荀子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从批判“蔽于天而不知人”、“明于天人之分”到“制天命而用之”,最终归旨于“君子者,天地之参”。其观点和理论结构前后是保持一致的。
1.“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批判诸子百家天人关系问题。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庄子思想一方面,庄子反对“以物易性”,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8] ,强调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主张合乎人性的存在,要“物物而不物于物”[9];另一方面,庄子又主张“天之天”,而反对“人之天”强调“无以人灭天” [10]。这种对天的无限突出,容易导致对人本身的某种忽视,从而表现出荀子所批的“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倾向。荀子认为庄子只知道自然而不知道人事,只强调自然的力量而不懂得人的力量。“天地”生养“君子”,而“君子”则能治理“天地”, 使社会秩序安排合理总和“万物”,使天地万物和谐天下“至乱”不堪。“人”比“天地”贵。“水火,草木,禽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1]如此经过荀子对天人关系的全新,人的主体地位彰显,这也是对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一种理论反驳。由此,才有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 [12]。
2.明于天人之分明于天人之分是荀子一切思想得以展开的前提。荀子的“性恶论”也只是在明于天人之分基础上关于人性方面的一种理论预设。“天人关系”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论争的主题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苏教版七年级数下册期末测试卷.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上册新课程参考答案.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上册教学计划.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二).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上)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上册第一单元试卷.doc
- 苏教版七年级生上册复习提纲.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 苏教版七年级语教材编写意图的解读与实施策略的思考.doc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必刷).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夺冠系列).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ab卷.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名校卷).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b卷】.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完整答案(网校专用).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夺冠).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培优b卷】.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培优a卷】.docx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基础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