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解开“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论宋太祖传位宋太宗的真伪.docVIP

解开“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论宋太祖传位宋太宗的真伪.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开“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论宋太祖传位宋太宗的真伪

解开“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论宋太祖传位宋太宗 宋太祖名赵匡胤,生于927年,于960年建立宋朝,976年去世,在位17年。宋太宗名赵匡义,赵匡胤亲弟,生于939年,于976年继承大哥的皇位,997年去世,共在位22年。宋太祖一生征战天下,早在后周世宗柴荣帐下效力时便数次领兵攻打南唐,立下赫赫战功,并以此晋升禁军头领。建立宋朝后又指挥大军先后平定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初步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宋太宗(赵匡胤即位后改名为赵光义,又名赵炅),继承大哥的遗志,继续致力于统一大业,在位期间吴越,灭北汉。虽然有两征契丹之惨败,但文治颇有成就,太平兴国年间组织编写“太平御览”等大型图书,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极大。赵氏兄弟二人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历来史学界评价颇高,不愧为“绝代双雄”然而千百年来对赵匡胤暴病身亡以及皇位传弟不传子的原因一直都争论不休,至今无法得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解释。本文不想过多引述前人的观点,只想在已知事实的基础上,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分析“斧声烛影”这个千古之谜。 首先我们来看“金匮之盟”的真伪。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于赵匡胤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即961年。此时赵匡胤34岁,赵匡义22岁,而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此时是10岁,幼子赵德芳年仅2岁。作为前朝历史的见证人,杜老太太应该很清楚柴氏天下为何被赵氏取代的原因,即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因“主少国疑”才为权臣所簒。虽然她的大儿子赵匡胤正当壮年,但在医疗条件落后的那个年代,谁也不敢保证柴荣那样的先例不会重演。一旦再次出现国无长君的局面,天下必将大乱再起,而赵氏一门能否保住性命都很难说。出于公心,传位年长的继承人显然要比一个幼儿要更容易控制局面。再者,相对于隔代的孙子,儿子显得更加亲近一些,老太太出于私心而偏向小儿子也没有什么奇怪,毕竟南北朝时北齐的娄太后(即高欢之妻)就曾出于类似的原因支持小儿子高演夺取孙子高殷(高洋之子)的皇位。这样看来,老太太的临终遗言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就是说,“金匮之盟”从逻辑上讲是没有多大不妥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斧声烛影”的来龙去脉。正史中并没有赵匡胤如何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过于离奇。《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即976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匡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此时烛光忽明忽暗,人影晃动,赵匡义连连摆手,似有推辞之意。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道:“好做好做。”当夜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已然驾崩,而赵匡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并一反常态将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以上便是“斧声烛影”的大致过程。有人说宋太祖本人身体一直很健康,不太可能一夜便不治身亡,那么一定不是善终。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凭此来推断赵匡义就是杀害赵匡胤的凶手吗?其实不然,历史上突然暴病身亡的帝王并非没有。司马昭便是在酒宴上突然中风而口不能言,仅仅伸手指了一下世子司马炎就去世了,而清朝的嘉庆皇帝死前也是无任何征兆,上午还在批改奏章,下午病情就突然急转直下,连继承人道光都没有来得及召见就已经咽气,两个例证都可以说明宋太祖的一夜暴亡并非罕见。有人从宋太祖的玉斧上联想到赵匡义杀害乃兄的工具,这么做看似趁手,但留下的痕迹未免过于明显,满屋的血腥场面很难瞒过内侍和群臣。同时,宋太祖是武将出身,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近在咫尺的内侍听到打斗声岂会无动于衷?赵匡义这时候采取玉斧砍死大哥的办法绝对是自取灭亡。还有人猜测赵匡义下药毒死了大哥,这个恐怕是从后来赵匡义毒死李后主那里得到的联想。即使是也有一定的痕迹,宋太祖的脸色或是手脚姿态都不可能像和正常人一样,这么做固然没有玉斧杀人那么大的响动和场面,可是稍有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破绽,而且皇帝的膳食必须经过太监试毒,外人很难下手。所以下毒对赵匡义来说也不是上上策,那么“斧声烛影”的嫌疑基本可以解除。 再次,我们可以分析赵匡胤本人对传位亲弟的态度。赵匡义在宋太祖在位时已为开封府尹,与同时代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地位极其相似。从这个思路考虑,如果宋太祖无意传位赵匡义,早就应该找借口把赵匡义赶出京城并给予华而不实的虚衔,根本不会让其留在身边并掌握京城治安大权。用宋太祖自己的话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如果不是认定赵匡义是可靠的继承人,又怎么可能把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留在身边并授予实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匡义不存在非弑兄自立不可的动机。我们知道一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说明不是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谋害皇帝这样的事是不会有人做的,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即会落得满门抄斩,代价实在太高。有人一直怀疑赵匡义谋害了亲兄,但是他有必须杀兄的必要吗?赵匡胤对自己的弟弟一直非常好,封王拜相,待遇极为优厚。如果“金匮之盟”确有其事,那么大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