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病毒学思考题记背技术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毒定义: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每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它们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靠其宿主代谢系统协助来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等组分,然后再进行装配而得以繁殖。在离体条件下,它们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1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病毒的群体形态:包涵体inclusion、噬菌斑plaque、空斑plaque和病斑、枯斑lesion 2病毒粒子的对称方式: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双对称。具有双对称结构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其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 3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及其作用; 4病毒增殖的一般过程,不同种类病毒增殖过程特点; ① 吸附adsorption/attachment ② 侵入penetration/injection ③ 脱壳uncoating ④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 ⑤ 装配 assembly ⑥ 成熟 maturation 释放release 全保留复制模式:多数dsRNA病毒 5病毒的基因组类型及复制表达途径; Ⅰ dsDNA ——》+mRNA Ⅱ +DNA——》dsDNA——》+mRNA Ⅲ dsRNA——》+mRNA Ⅳ +RNA——》+mRNA Ⅴ -RNA——》+mRNA Ⅵ +RNA——》-ssDNA ——》dsDNA ——》+mRNA Ⅶ dsDNA——》+RNA——》dsDNA——》+mRNA 6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类型、特点及有关概念。 非增殖性感染: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包括:1、流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2、限制性感染(restrictive infection) 3、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限制性感染(restrictive infection) 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导致: (1) 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性细胞,病毒才能繁殖; (2) 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在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并无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受染细胞也不会被破坏。 潜伏感染的另一个极端情况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功能表达导致宿主基因表达的改变——恶性细胞。 7了解病毒分类的现状 8病毒分类与其它微生物分类的区别 9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 10了解病毒突变体的类型 11病毒之间的遗传互作与非遗传互作 12亚病毒的类型,各有何特点? 13朊病毒的研究进展,常见的朊病毒病。 14研究亚病毒的意义 15昆虫病毒的特点及其应用 16植物病毒的症状特点 17植物病毒传播 18病害防治原理与方法 19植物病毒抗病基因工程 20提纯、纯化原理与方法 21检测原理与方法 22病毒学研究的主要技术与原理 23噬菌体的一般形态 24噬菌体的危害与应用 25噬菌体展示技术 名词解释: 1衣壳(capsid):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亚基(capsomer)对称的、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是病毒毒粒的基本结构。 2包膜(envelope):有些病毒具包裹核衣壳的一层脂蛋白膜,它是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有维系毒粒结构,保护病毒核衣壳。特别是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启动病毒感染所必需的。 3包涵体:包涵体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形成的病毒及相关蛋白的结晶体,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9非增殖性感染: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病变,但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10溶源性: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λ噬菌体:dsDNA,DNA分子的两端各有一条粘性末端,溶源性噬菌体 11原噬菌体(prophage):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12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lysogenic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