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末,一个刚开始并不甚受欢迎的实验结果,却对世界产生了.docVIP

在十九世纪末,一个刚开始并不甚受欢迎的实验结果,却对世界产生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十九世纪末,一个刚开始并不甚受欢迎的实验结果,却对世界产生了

從光電效應到光電子顯微術 文/陳家浩 在十九世紀末,一個剛開始並不甚受歡迎的實驗結果,卻對世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十九世紀六零年代,James C. Maxwell 剛剛完成其整合電、磁現象的壯舉,而其中最重要的結果即為電磁波的理論-電磁場的振動會攜帶能量及動量,以波的形式在空間中傳遞。此一驚人的理論結果刺激著 Heinrich Hertz,他便於1879年開始著手進行實驗,以驗證 Maxwell 的電磁波的存在[1]。 Hertz 實驗的基本設計是利用震盪線圈及其電極以產生電弧,電弧的產生會使線圈放電並產生電磁振盪。另一個類似的線圈則作為接收器,當接收到電磁波則會在其電極間產生火花。由於感應線圈產生的火花極為微弱,Hertz 便試著將感應線圈放入黑盒子中,以便觀測。但當他將感應線圈放入黑盒子後,他驚訝地發現最大電弧的強度明顯地比放在黑盒子外弱了許多[2]。在電子尚未發現,光子的理論亦付之闕如的年代,這謎一般的現象立即引起Hertz的注意,他也了解到這個意外觀測到的現象的重要性,但也因此造成了他的不快,因為他知道他必須偏離原本的計畫,先將此一現象做一徹底了解。 圖一為Hertz研究此一奇特現象且獲得最佳結果的實驗裝置[2]。它包含了兩個線圈a及e、它們所驅動的電弧d和f、開關c及提供電力的電池b。藉由更換樣品p,Hertz得以研究電弧f如何受到電弧d的影響。經過更換大量樣品及折射實驗的輔助,Hertz判定紫外光為引發此一現象的主要原因[2]。現今觀之,我們知道第一個火花產生的紫外光照在第二個線圈的電極上並產生光電子,因此較容易引發第二個線圈的電弧。但當感應線圈放在黑盒子中,盒子阻擋了紫外光,因此感應線圈較難產生火花,此一現象即為今日我們 圖一 Hertz用以研究電磁波,並因而發現光電效應的裝置[2]。 ν – φ (1) 其中KEmax為光電子的最大動能,hν為Planck常數乘上入射光的頻率,亦即入射光的能量,φ為受光照射的物品的功函數。關於愛因斯坦此篇劃時代的論文的全文,請見本期物理雙月刊崔豫笳教授的中文翻譯。 愛因斯坦雖然做出了理論的預測,但實驗上的驗證卻發現極為困難。其一是因為當時的光源都僅能提供可見光波段的光,因此實驗只能集中在少數功函數小於3或4電子伏特的金屬,如鹼金屬。但不幸的這些金屬的化學活性都非常的高,因此極難製備乾淨未受污染的表面以供量測。再加上長量測時間及不好的真空度,即使一開始乾淨的表面亦等不到量測結束即已變髒。而物質的功函數是會隨著表面的潔淨度而改變的,因此測量到的最大電子動能即隨著功函數的改變而呈現不規則的變化。因為這些實驗上的困難,要遲至1916年,R. A. Millikan 才以實驗證實了(1)式的正確性[5]。圖二為Millikan的實驗結果,所有的普通物理學教科書都會提到此一重要的實驗。Millikan並因此實驗而獲得諾貝爾獎。 在其後的數十年間,光電子的實驗成為測量固體功函數的工具。但直到1950至1960年代,在 K. Siegbahn 等人的努力下,及一些實驗技術上的突破;如真空技術的發展、電子能量分析儀的進步,使得光電子能譜術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 成為研究原子、分子及固體電子結構的有力工具[6]。光電子能譜術與早期的光電子實驗類似,不同點僅在於多加一電子能量分析儀( electron energy analyzer),以分析激發出來的光電子的動能分布,見圖三。隨著入射光能量的不同、分析光電子的動能範圍的改變,或光電子動能分布的角度分布,科學家可以利用光電子能譜術研究物質的組成成分、氧化態及能帶結構。光電子能譜術的深入探討請見本期物理雙月刊皮敦文博士的文章。 雖然光電子能譜術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但傳統上使用的光源光點都非常大,大約在厘米的範圍。若使用同步輻射,配合上光束線的聚焦系統,約可降至數百微米的大小。但隨著奈米科技的發展,這 圖二 Millikan的實驗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光電子方程式[5]。 圖三 光電子能譜術的示意圖。 種尺度的光源並無法滿足需求。有鑑於此,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NSRRC)與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便於數年前合作,著手設計建造一套「掃描式光電子能譜顯微儀」(Scanning Photoelectron Microscopy; SPEM)[7,8,9],以克服傳統光電子能譜術光點過大的問題,期對國內奈米科技的發展有所貢獻。 此一能譜顯微儀是使用波帶環片(Fresnel Zone Plate)將同步輻射加速器發出的高強度軟X光(能量範圍在250~1500 eV之間)聚焦至一百奈米大小的光點,藉由樣品精密的二維移動,以電子能量分析儀分析每一微小光點激發出的光電子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