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分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甘其勋 “教改的的关键是教师。”曾有名人如是说。近年各地纷纷上马“名师工程”,显然是为了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推想决策者已意识到教师的整体素质对课程改革的成败举足轻重。 名师是怎样产生的?顾黄初先生说:在我国古代,道传得深刻,业授得扎实,惑解得透彻,因而在施教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良好声誉的人,便成了“名师”。据我所知,过去的名师都有很好的口碑,却没有官方授予的头衔。 事到如今,名师的产生似乎现代化了,也复杂了许多。有了头衔的名师是从中高考的战场凯旋的?是在各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胜出的?是校长钦命的?还是学生选出的?还真不好说。 我1957年开始当小学教师,1984年任高中校长,1987年到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员,直到退休。积五十多年教学教研之经验,从许多没有“名师”头衔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经历中,悟出了一点偏见: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多的未必能成名师,但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肯定成不了名师。当然因社会风气而捡到“名师”头衔的除外。 一、如镂似刻钻古书 近来,我的书桌上有一部厚重的专著:《说苑译注》,汉代刘向撰,程翔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16开本,565页,996千字,定价68元。1963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的程翔,是同龄人中成名最早的语文名师之一,曾被推举为全国青语会理事长。他此前已有《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人生》等七本著作出版,而这本《说苑译注》实现了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向古文献研究学者的华丽转身。认识程翔,是在1991年由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主持的全国首届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上。那时程翔还是泰安六中语文教师,已在山东省的教学大赛中夺魁。程翔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当晚,应山东省教研室吴心田先生之邀,饶先生、南京市教研室已故钱任初先生、顺德市教研室钟德赣先生和我,对这节相当精彩的课评头论足。两天后研讨会从北京移师泰安,程翔再次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五位老先生欣然发现,他的教学已更上一层楼,听课教师也给予更高的评价。此后近二十年,我与程翔多次交往,每次都谈到他的教学、读书与写作,常有后生可畏之叹。大约五年前我就知道他有译注《说苑》的计划,但当这部厚重的学术专著寄到手中时,我仍然大感意外。在给他的回函中,我坦言:原来以为只有二三十万字,想不到竟然是近百万字的煌煌大著!程翔在后记中说: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我每天下班后就坐在书房里,沉浸在书海之中,忘却了外界的一切。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坐冷板凳。看着这部沉甸甸的大书,我想象程翔钻进古籍中,爬罗剔抉,句斟字酌,冥思苦想,如镂似刻的情景,就象茨威格笔下的罗丹,一拿起刻刀就忘了一切——我油然而生敬意。 程翔承认他的工作环境是优越的。但环境同样优越的人,并不是人人能成为程翔。所以我认为当之无愧的名师程翔是读书读出来的。他是我的观点最有力的论据之一。 “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论据之二是一套丛书:《名师讲语文》,于漪、刘远主编,语文出版社2007至2009年陆续出版。顾黄初先生在丛书的《序》里列举了20世纪“工于文史”的六代名师的代表人物,第四代名师中就有这套丛书的主编之一于漪老师,而丛书选录的都是“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我读了中学语文名师的20本“讲语文”之后,曾作过粗略的统计:20位名师中,男17人,女3人;40后3人,50后4人,60后12人,70后1人;分布的地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起沿海各省市,西到重庆,中部有京、冀、豫、鄂、湘一线诸点,共涉及11个省市。他们确实可以称为“新生代”,而且颇具代表性。其中13位我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直接交往,其余各位未见其人也大多读过其文。据说MBA教材很重视案例的分析,于是萌发把这20位名师作为个案研究的想法,并作了大量摘记。程翔的大著又促使我把计划付诸实施,于是有了这篇迟到的文章。 二、如濡似染沐书香 国外有学者指出:一个人小时候看见玫瑰,后来他就长成了玫瑰,看见野草,他就长成了野草,比喻幼年、童年、少年时的读书对其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丛书第一板块“我的语文人生”让我看到了名师们在读书中成长的人生轨迹。 肖家芸的祖父就是皖东南一带的语文名师,酷爱读书藏书,家里就是个小书馆,父亲、姑姑都学语文。他上小学二年级时,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别的孩子不读书,他却在家临帖练字,还学会了查字典、背《论语》、听收音机、学普通话。因照顾妹妹断断续续读到四年级,竟凭着半个小时写的一篇约600字作文破格跳到了初中二年级。高一时他读了三十多篇《史记》,又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高二读唐诗宋词,听、读、写、背四合一,得了“肖秀才”的雅号。197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大队文艺宣传队长,读了不少法国作家的小说,也尝试写小小说,还写过长诗、编过活报剧。1979年恢复高考,他的数学考了2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