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中的人权视角ICCPR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柳华文.doc

性别平等中的人权视角ICCPR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柳华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性别平等中的人权视角ICCPR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柳华文

性别平等中的人权视角:ICCPR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柳华文( 性别平等在中国百姓中称作男女平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并不是陌生的话语。新中国成立以来,继续了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事业进行了特别的推动。 不过,在这一进程中,国际人权法的作用还是长期缺席的。中国加入联合国人权条约体系是从1980年开始的;人权研究在中国则是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并逐渐兴起并引向深入。因此,将人权视角纳入国内法研究或者用来解决国内社会问题可以说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争论、疑虑或者不足,但是相信没有人会否认这样做在方向上的正确性和在效果上促进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性。 笔者在这里要做的,是考察作为“国际人权宪章”之一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规定及其意义,并立足中国与该公约的关系论述它对于推动中国性别平等具有的潜在影响。 性别与法律的视角同样在近些年来为中国学者开始引入并加以予以运用。它为性别平等问题的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和理论支持。笔者也希望结合性别法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 说人权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指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它是所有人作为人固有的权利,这就决定了不歧视原则在国际人权法中的重要地位。《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在其一般性条款的第2条中规定:“每一缔约国承担尊重和保证在其领土内和受其管辖的一切人享有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该条款的核心就是非歧视和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人权的原则。它规定了公约权利的主体,即“一切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并且强调不能以包括性别在内的标准进行任何区别对待。它表明,公约规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涉及个人的基本权利,在适用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本公约的一个重要原则。该款使用了“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的词语。这意味着,公约规定是一种非详尽的列举,任何将不利地位强加于特定个人的标准均为被禁止的根据。 这个条款具有从属或者称为辅助性的特征,即只有在公约与其他实质性权利条款联系在一起时该条款才有可能被违反。也就是说,任何个人不可以仅仅根据该条款中的非歧视原则声称政府或者其他主体违反公约、侵犯了他(她)的权利。考虑到公约中规定了内容广泛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非歧视原则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它是总括则的基本原则,统领全部实体性权利条款的解释和适用。 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 (一)中国批准公约的进程 1998年10月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在联合国总部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国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再次表明了中国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愿望和决心,表现出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承认和接受国际人权标准的立场。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批准了中国政府1997年10月27日签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适当时候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问题已经提上了议程。 基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国际人权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中国政府签署并准备批准公约的实践,许多中国学者对于该公约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讨论。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加上学术活动与民间普及相结合进行的努力,中国批准该公约的时机日趋成熟,并为日后公约在国内的适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权法的三重意义 首先,人权法产生对于缔约国的法律义务。 中国参加国际人权公约的进程,其实就是中国明确接受一些国际人权公约作为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文件的过程。不过,在一国没有参加有关的国际公约时,有关国际公约中所表明的国际习惯法规则依然可以对各国发生法律约束力。而国际人权法中哪些属于对各国均具有一般效力的国际习惯法,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国际权威机构,如联合国国际法院提到的人权的国际习惯法内究大都与集体权利有关,如禁止灭绝种族、禁止奴隶制度、禁止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等。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反映国际习惯法的那些规则并不因为一国没有批准而不具有国际法上的约束力。 第二,研究法律的人不能总是将着眼于规则的法律约束力,而忽视了其道义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人权公约是道义责任驱动的结果。作为法律文件的人权公约也会成为道义责任的渊源。 人权法和人权思想本身都有其深刻的人文基础和道义基础,因此,除了基于人权规则,产生的不仅是一般的法律义务,同时也产生道义力量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