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状况判断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doc

我国生态状况判断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生态状况判断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许联芳1,2,杨勋林3,王克林1,2 *,李晓青4,张明阳1,2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3.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4.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摘要: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演化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趋势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评述。生态承载力内涵可以概括为“特定时间、特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对人类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以及生态系统所能持续支撑的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是: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研究领域呈现交叉综合趋势;生态脆弱带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研究重点将继续向动态模拟化方向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手段将不断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研究。 关键词: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5-1111-06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许多地区生态承载力下降,威胁人类的未来生存。人类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如同有生命有机体一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完整、资源持续供给和环境长期有容纳量的基础之上,不应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值。生态承载力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支持系统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及研究方法倍受可持续发展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生态学、地理学与环境学等研究的交叉前沿领域。由于生态承载力受众多因素和不同时空条件制约,目前的相关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学术界也存在争议。但是,地球上不同等级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对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支持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退化、演化与发展,着重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趋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 1 承载力概念 承载力原为力学中的一个概念,,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界改造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承载力早期应用范围只限于生态学领域,但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人类生态学中,承载力一词也总是与生态破坏、环境退化、资源减少、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等相联系在一起,承载力概念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渡放牧等原因,土地开始退化,为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理论引人到草原管理中,于是草原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相关概念被提出[2-3]。 随着土地退化、人口膨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日渐明显,工业化发展导致对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引起人们对全球资源的重新评估,提出全球不可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到底可承载多少人口的问题,资源承载力概念应运而生。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类面临粮食危机的背景下,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承载力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人类生态学中,以研究现有土地到底可承载多少人口,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1949年美国的Allan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20世纪50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并认为:“土地承载力是在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土地的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以各种资源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石玉林、陈百明等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986年中科院综考会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是中国迄今为止进行得最全面的土地承载力方面的研究。随后中国学者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其中耕地、粮食、人口承载力研究始终是主流。 水资源承载力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