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华细述著名音乐家赵启海生前身后事.docVIP

张先华细述著名音乐家赵启海生前身后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先华细述著名音乐家赵启海生前身后事.doc

张先华细述著名音乐家赵启海生前身后事   随着指挥棒的起伏,那令几代中华儿女激动不已的旋律顿时充溢在整个人民大会堂。清朗的童声合唱《酸枣刺》、《祖国的孩子们》,以及雄浑激越的《到敌人后方去》等,几乎每一首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名曲,几乎每一首都曾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传唱大江南北,激励无数有志于报国的热血青年踏上革命道路。如今,让人们又一次领略了其中飞扬着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让人们又一次深切地怀念伟大作品的音乐创作者——冼星海。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在座者或许没有发现,其中的这3首歌曲便是冼星海与赵启海共同创作的,且由赵启海作词的歌曲是整个音乐会出现频率最高的。   近日,记者有幸走近已故音乐家赵启海先生的夫人张先华女士。在张先华女士的深情讲述中,一段有关《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经典歌曲“诞生”的史事跃入眼帘,一个有血有肉的抗战音乐名人赵启海似乎并未走远,他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与冼星海共度黄金搭档岁月   也许,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以前,赵启海可能没想到自己一生的最亮点将会与抗战音乐联系在一起。张先华说,“那时,探索科学奥秘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启海最初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自然科学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的学生不得不分别按计划南下,时在北京师大生物系学习的赵启海便和张瑞芳、崔嵬、徐炜等人组织了一个“北平学生流亡剧团”。赵启海负责歌咏,其他团员负责演剧,每到一城,就立即演出、宣传。张先华曾听赵启海说过,一次他在南京街头演出时,唱了一首《松花江上》,凄楚动人,就连在路旁维持秩序的警察也流起泪来了。但是,政府认为这种街头演出宣传有扰治安,把赵启海他们送到拘留所,一周后才在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出面保释下走出拘留所。   赵启海等人一路流亡演出,于当年秋辗转来到武汉,他们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和洪深领导下的艺术宣传处美术音乐科工作,从事抗日宣传和训练演剧队的歌咏等。当时,音乐界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逐渐集中到了武汉,在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与赵启海等人筹备推动下,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歌咏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给赵启海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慈祥和蔼”,而且他曾给张先华描述,“冼星海身材很高,穿着苏联式的制服”。自协会成立,赵启海与冼星海一同开展群众性的歌咏宣传工作,不辞劳累地奔走于武汉三镇,忙于教唱和指挥。   赵启海与冼星海词曲合作的《到敌人后方去》及《祖国的孩子们》这两首抗战歌曲,就是在这时期问世的。其后,在武汉的歌咏队、学校及普通民众中广为传唱,不久便传入北方、东部,甚至到达了敌人的后方,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抗战经典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问世还有些故事。当年9月1日,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对第三厅所属的演剧队全体人员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时,指出当时国民党消极抗日,日军直逼武汉,国难当头,应以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强调要到敌人后方去开辟工作、扩大实力、抗战到底的重要性。   在这次形势报告的指引和启示下,赵启海领悟到党的决策及时英明,他满怀豪情地挥毫作词:“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个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阀不集中……到处有我们游击队,到处有我们好弟兄,……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歌词强烈地反映出党的伟大号召,人民群众决心把日本人赶出境,将“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三省,我们的旗帜插遍了黄河东”,充满革命必胜的信心。   当时,冼星海看到歌词非常欣喜,他立即构思谱曲,激情地创作出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乐曲。   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就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鼓舞着广大群众抗日到底的斗志。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可见其流传之迅速和广泛。这首歌曲后被选录到《抗战名曲100首》等歌曲集里。   在与冼星海共同工作的日子里,赵启海得到他许多的教诲和影响。令赵启海感触很深的是,身为著名音乐家的冼星海具有的那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一次,赵启海认为《祖国的孩子们》一开始两小节不够有力,便要求冼星海在曲调不变的基础上,稍微改动一下节奏。但是,冼星海不同意更改。后来,赵启海自己细细琢磨一番,才悟到如果更改节奏,必然破坏此曲统一性。于是,再请教冼星海时,他就很诚恳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冼星海微笑着说:“这就对头了!”   在一次回忆中,赵启海这样谈到与冼星海的亲密合作:“他是老大哥,我是小弟弟,我写词,他作曲。”冼星海对赵启海也非常赞赏,他曾在介绍音乐家李凌认识赵启海时这样评价这位事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