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地、那人、那魂.doc
那地、那人、那魂
南通南临长江,东濒黄海,系长江顺流而下的泥沙在海流与江流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冲积平原,境内县乡地名蕴含着浓郁的海洋气息。新石器时代的青墩人傍海而居,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早一批居民,随后的居民是各地迁徙于此的“流人”。他们既围堰造田,煮盐为业,又改造盐碱地,谱写了绵延千年的农耕创业史。流人群体的奋斗精神、反抗精神与协作精神,均与大海有着密切关联。
南通位于苏北平原,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既与江心的崇明岛以及上海隔江相望,又日夜感受着海风激荡,潮流涨落。南通先民世代傍海而居,形成了具有丰富海洋元素的区域文化。
一
远古时代,南通所在的地理位置一片汪洋。长江从上中游奔腾东下,在此注入大海。由于海流与江流的交互作用,江流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南通这片海域沉淀,日积月累,形成了诸如“胡逗洲”、“南布洲”、“东布洲”等许多沙洲,沙洲不断扩大并互相接近,又与西北的古大陆连接,最终形成了南通这块陆地。南通陆地海拔较低,东西宽、南北窄,呈草鞋状,面积约0.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206公里,所辖海安、如皋、如东、通州、海门与启东六个市区县中,除如皋外,其他五个均面对海洋。位于西北的海安县在南通境内最早成陆。1973年后,考古学者在海安青墩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稻谷以及骨镞、贝壳等遗物,表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青墩一带临海,在此居住的青墩人既在陆地从事狩猎与原始农业,还经常下海捕捞贝类与鱼类,从陆、海两个方面获取食物,显示出与北方裴李岗人与半坡人不同的特色。海安最早成陆后,南通陆地由西北向东南继续推进,大约到唐末宋初,除启东外,南通主体部分连成一片,并大致形成了现在的模样。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故文化亦可简称为人化。如果说,南通成陆是一个江海联动,自然造化的过程,与文化无涉,那么自青墩人开始的南通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并给家乡烙下了人的鲜明印记后,即与南通的区域文化相关联了。
鸟瞰现今南通大地,一马平川,除工业发达,环境宜人的城市错落分布外,广大农村则良田万顷,成了江苏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到金秋时节,但见稻穗沉甸,玉米吐絮,棉花盛开,一派丰收景象。但是,南通成陆后很长时期,脚下这片土地则是环境恶劣,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宋元后归并淮南盐场,包括南通在内的淮南盐场与淮北盐场曾在国内盐业中占重要地位。直到上世纪初,实业家张謇仍如此描绘淮南盐场的景象:“凫雁成群,飞鸣于侧,獐兔纵横,决起于前,终日不见一人。夏夜则见照螃蜞之火,若繁星点而已。”既然是临海盐场,土壤中盐分极高,南通先民只能靠海吃海,“煮盐为业”。但“煮盐业”体力消耗极大,收入极低,加之“灶民”原本往往是农民,不甘受制于此,故在从事盐业同时,又开始了废灶兴垦的尝试。对盐碱地的改造极其艰难,时间长达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每当临海原先的盐场终于成为了农田,海岸线却往往东移,老盐场以东又出现了大片新的盐场,自然也会开始新的废灶兴垦的尝试。南通海岸线的东移一天不停止,这种废灶兴垦的改造就一天也不会停止。结果南通境内农田面积越来越大,而沿海盐碱地依然不断形成。考察南通成陆以及连接成片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部南通盐碱地逐渐改造成农耕地的历史。
南通先民日日临海而居,劳作于斯,他们给家乡取的地名饶有兴味。先就市名、区名、县名而言,“海安”,寄寓大海安宁,造福桑梓之意。“如皋”,“如”,往;“皋”,高地也。告诫一旦发生海难,大祸临头,高地即为逃生之地。“通州”,宣示家乡虽然四面临水,却也四通八达,无远不届。“海门”,此地临海,是拱卫南通的门户。“启东”,蕴含此地乃“启我东疆”,向大海索要疆土而成。至于南通乡村地名,一二十个常用字更是随处可见,镶嵌其间。例如,场(指海边盐场)、灶(指盐场必须设灶煮海水为盐)、港(指临海港汊)、圩(指海滩新成的陆地)、坎(指沿海低洼地)、墩(指沿海躲避海潮所筑土墩)、匡、堤(指沿海新垦土地,以匡、堤为单位计算)、堡、垛(指沿海堆土为堡,防卫海盗侵扰),等等。浏览使用至今的上述地名,发现除蕴含南通先民对生活安宁的期盼与家乡特色的概括外,更含有浓郁的海洋气息。苏北腹地的盐城与南通相邻,地理环境相仿,且直接以“盐城”命名,独一无二,特色鲜明,给人留下极深印象。南通地名无一处带盐字,但处处尝得海潮咸味,见得海盐如雪,可谓异曲同工,尽得风流。深入分析,上述南通乡村地名形成的年代在时间上有早晚,如将相同年代的乡村地名彼此间用一根曲线串连,会大致勾勒那个年代南通海岸线的实际走向。如再将不同年代南通海岸线的实际走向加以比较,还可发现南通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东移的大致趋势。
二
南通最早的先民,据考古发现,当数上述新石器时代的青墩人。他们栖身海边,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远古文化。但时至四千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