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docVIP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doc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摘 要:钢琴产生于欧洲,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向明万历皇帝进献一架古钢琴。探究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轨迹以及各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风格的演进经历了不同的认识发展过程。   关键词:钢琴;创作;发展   1 钢琴音乐的传入   众所周知,钢琴产生于欧洲,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向明万历皇帝进献一架古钢琴。利玛窦是最早将古钢琴传入中国的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现代钢琴陆续传入中国,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钢琴音乐逐渐在中国流行,从此,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诞生发展。   2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2.1 萌芽起步期(1910~1929)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中国钢琴艺术的早期发展。受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新音乐运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多是一些小品,在创作手法上模仿欧洲甚至生搬硬套欧洲的作曲技法,但从一开始就将西方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紧密结合,例如: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1915),肖友梅创作的《哀悼引》(1912),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指出了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正确发展方向。   2.2 艺术创作雏形时期(1930~1949)   30~40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试、旋法为基础,而又不拘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方法方面,他们在总结西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   2.3 艺术创作繁荣期(1950~1966)   我国作曲家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题材广泛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新颖,大都引用现成的民间曲调,配以简易的织体、多变的节奏型,用对位法、对比式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改编而成,赋予传统民歌以新的艺术生命力。   标题性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一大特点。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也有的兼用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命名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作品题名,这种表现人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的另一体现。   2.4 具有标题性的改编曲时期(1967~1979)   这段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反映出当时现实的政治观念和历史生活,集体创作较多,独立创作的中国钢琴曲很少见。对中国传统古曲进行改编,产生了一些钢琴独奏曲,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器乐方面进行了尝试。中国民歌的改变,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技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吸收了许多西方近现代和声技法及创作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1973)和《梅花三弄》(1972)等,都显示了改编技巧的成熟。   1966年,中央文革小组有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想法,殷承宗主持这项工作。于是,殷承宗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盛礼洪(主持配乐工作)、储望华、刘庄一起执笔,在指挥家李德伦、青年钢琴家石叔诚的协助下于1969年完成了这部《黄河钢琴协奏曲》。全曲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表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拼搏,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深邃的大提琴奏出缓慢庄严的旋律,引出独奏钢琴的反复呈述,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奏出了乐曲雄伟的结束部分,钢管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象征着觉醒的中华民族已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三乐章《黄河愤》,钢琴深沉压抑的和弦与钢管乐的阻塞表现了敌寇对祖国河山的践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深重的苦难。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斗争精神,虽然它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并不影响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并对今后的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浩劫”时期的重要创作实践。它从《黄河大合唱》中选择了适合运用于协奏曲的部分,用新颖的音乐语言阐发出在大合唱中没有充分揭示的内容。尽管技术手法上还有值得推敲之处,但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