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反思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docVIP

文学与人:反思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与人:反思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doc

文学与人:反思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   摘 要:在应用型大学教改已经基本成为共识的今天,对其中文学课的位置、改革的路径及方向进行反省略显滞后,却并非不必要。文章以文学与人――人的成长、人的生存作为思考的坐标,在“用”或“无用”的价值标准之间进行了考量,提出以文字为媒的改革思路,用体验的文学含纳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或许,对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反省同时也包含了大众时代文学的生存境遇问题,包含了对文学何为这一命题的思考。   关键词:文学 应用型 教学改革   当下,所谓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当初纷纷扬扬、一拥而起、一哄而上的热闹而今在人们心里唤起的是一种长久的倦怠。情况可能是,当初倡导的人如今已可能倡导无力,而听的人――他们更是这场运动最直接的主体――却仍旧无动于衷、无关痛痒。于是,当初所指认的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在持续,而当初改革的由来、改革要处理和面对的实际问题、改革所应有的理论探讨和深入却止步于前。大众化时代提供了供人们发挥想象徜徉激情的无尽所在,新名词以及与之所伴生的命名、发现的乐趣很快使人们淹没于一场新的游戏场中的新规则。独有教育中人,这场改革的真正主体,不应忽视了这场改革中凸显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不外化于此而是认真反省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承担职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也许才是任何一场改革其真正的要义和精神所在。   一、“用”或者“无用”   毋庸置疑,文学课在这场运动中越发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跟文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位置相通,应用型大学教改中文学课也越发处于一种领导不抬爱、学生不热衷、老师被迫改行的尴尬境地。有甚者直接危及到文学课的生存――笔者所在的一所三本院校不仅大量压缩本科一年级大学语文课的学时,更暂时停止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以应用型为号召,大学减少文学课在培养计划中的比重甚至取消其生存显然基于以下判断:文学与应用(型)无关(或少关,少有关系)。此逻辑判断其实并无不可。在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那些不可能走上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如果不想降格为技校或高职,则唯独只有应用型大学一条路可走。在这个一切都可以被冠以之“世界的”时代,知识成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生存置换的最有效约数。知识的形态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仅凭书本知识已经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不断变动的社会人生和变革的现实需要的人才。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下人的多方能力需求,使人才培养突破之前只重理论(可能还是过时的理论)不重实际、只教书不育人的陈旧格局,使大学的教育始终与新鲜的、流动不居的社会现实进行积极和良性的互动。长久以来,大学教育陷于单一精英式培养模式,深居象牙塔,全然不理塔外的世界已经在进行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课犹然)。大学不问询、不回应社会现实的做法所带来的只能是大学的自我封闭。这一点任何“型”大学同样如此。事实上,什么“型”大学不是这轮改革的鹄的,如何在一个变动性的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才是根本。其关键仍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落实下来则是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在这个层面上,文学课如果不能克服一向的高蹈和空疏之弊,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实践等多方能力需求,不能促进和提升人的生存,文学原本是无用。   但是,以有用与否对文学进行的功利性考量很可能是错位的。并且它可能因此助长某些大学疯狂追求市场化空间中人才培养的利润这一畸形风气。某种意义上,文学的作用正在于一种“无用之用”。文学是一种心灵的事业。文学所能够带来的对于人的审美、精神和心灵的无形浸润,提供给人真正的精神栖居安身立命之所。文学通过对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和传承提供给个人和民族自我身份的同一性。文学以具象的方式记录下人类生活全部丰富复杂深邃性之所在,暗示思想和想象将以自由的方式接近和抵达无限的可能。凡此之“用”一一皆为大用,与今之“用”气象和境界迥异。问题在于,当今时代,“大用”往往为日常生活逻辑所不容,二者之间互不通约,偶有打通者,大约只是那些以此为业者――只有那些作家、评论家、学者等以此为业的人才能自觉文学之“用”且以之解决吃饭等生存之道。对于大众教育时代芸芸大学生而言,自觉于前者并不一定能为他们换来他们想要的体面的生活。相反,空疏玄远的说教加重了他们在面对社会面对真实的人际交往时的不相适应性。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思索:应当为他们――教育活动无可辩驳的主体――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教育?什么样的文学教育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时既有助于他们解决吃饭穿衣等生存基本,又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生存?传统的文学教育应当在今天经历怎样的变革才能既不负于它的悠久的使命同时又发挥出更为持久迷人的光芒?进而,文学在今天的时代还能为人以及人的生存提供什么?它将以一种什么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