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96条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第196条痒

第196?条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提要]久虚人患阳明病的外证。 [分析] (1)病因病机 此以久虚故也。即素体津气两虚病人患阳明病。 (2)证候 阳明病,法多汗:法,象也。这是阳明病的一般规律,是阳明病的特征之一。因为里热熏蒸,津液被逼,所以多汗。 反无汗:阳明病的反常现象,故曰“反”。由于病人元气津液都不足,不能酿汗达于肌表。 身痒(自觉症状):肌表欲汗不汗,感觉身上如虫在爬一样。 阳明病是应当多汗的,那么阳明无汗见于什么证候呢? ?阳明无汗,见于寒邪闭于阳明经表.“葛根浮长主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对于阳明病来说,阳明经表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可以是无汗的。 2)阳明无汗,可以见于阳明的湿热发黄证,湿热互结,热不得外越,是阳明病,但是湿热互结,热不得外越,可以无汗,有的可以见到但头汗出,有的呢,连头上也没有汗。 3)阳明无汗的第三个症状就是热盛伤津,汗出无源,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196 条,热盛伤津,汗出无源,所以热郁于肌肤见到身上痒,或者说身如虫行皮中状。阳明病,理应当多出汗,因为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的证候,阳明里热里实逼迫津液外越,当然就是多汗的了,所以阳明里热里实证,以多汗为主要特征,“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为什么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反而没有汗呢?这是因为津液已伤,化源不足,汗出无源,所以才导致没有汗。 出汗本身是为了散热,现在没有汗,热就散不出去,热郁在肌肤,就出现了“如虫行皮中状”,实际上就是皮下有蚁走感,蚂蚁的蚁,这是由于热郁肌肤所造成的一种异常感觉,遇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没有汗,你千万不要再发汗 应治疗“当取益气生津,以充汗源,宣透郁热,以清阳明之法。”方取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化裁,也有选用竹叶石膏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的,思路大致相同。 而另外一些学者将“久虚”理解为阳气虚,作汗无力。如上文引过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之淋浊遗精血汗门·无汗篇》认为:“阳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阳虚而无汗者也。”选方亦截然不同,《太平圣惠方》此条后出方,“宜术附汤”。组成为:甘草(炒)二两,白术四两,附子(炮)一两半,方后明言“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 对于《伤寒论》第196条“久虚”的认识不同,选方不同,为我们临证选方拓宽了思路,而对于本条痒的核心机理的认识却没有分歧,即“无汗……久虚故。”《素问·阴阳别论》中将汗的机理归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无阴、无阳均不能作汗。广而言之,“久虚”可能是阴虚或阳虚,也可能是阴阳两虚,也可能是气虚、津亏,或气阴两亏。无论是什么不足,都可以导致“无汗 - 胃虚津缺无汗身痒验案 王某,女,72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全身起风团样皮疹,无汗身痒,甚则皮肤焮热,如蚁咬状感觉,痛苦难忍,经中西医治疗两月余,症状未减。刻诊:皮肤干燥无汗,皮屑颇多,可见散在风团样皮疹。口干欲饮,纳食不佳,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光剥,少苔,六脉细数。辨证为津液亏损,肌失濡润。治当益胃生津,兼以祛风凉血。 处方: 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竹叶15克,麦冬15克, 天花粉9克,甘草5克, 玄参15克,生地18克,土茯苓15克,忍冬藤12克,白蒺藜10克。 (竹叶石膏汤 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舌心光剥明显缩小,大便正常,身热刺痛消失。唯风团疹未尽除。前方加白鲜皮10克,紫荆皮6克,丹皮10克,续服5剂而愈。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年老之人,津液已亏,无以润泽肌肤,忽受外邪,突起风团、风疹,津亏则无汗,无汗则阳气悱郁,郁而成水湿。故方以土茯苓、忍冬藤、白蒺藜,祛风除湿;太子参则意在益气生津;玄参、生地、麦冬、沙参,共起养阴生津凉血之效。《伤寒论》196条云:“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即说明此证乃胃气久虚,津液亏乏,不能蒸汗外出,肌肤失养,以致无汗身痒。故养阴增液,实乃治之有据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