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趣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饮食文化趣谈

中国饮食文化趣谈 摘要:也许只有中国人把“吃”当成头等大事。当代有相关学者将中国文化归为吃的文化,而将西方文化归为浪漫文化,其实早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把人类的基本需求概括得如此简洁,而且把吃吃喝喝与男女恋情的顺序搞得这么明白。而那时,中国的美食史才刚刚开启,无论食材、烹饪手法还是口味都十分单调。在以下这篇文章里,论述了在之后的2500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是怎样与各种偶然、必然的历史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演化成了今日“屹立于世界美食之林”的中国菜谱系。 关键词:饮食;文化;历史;演化 前些日子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又把我们拉回了美食的世界。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让数亿中国人口水和眼泪齐下的背景音乐,都无一不让我们感慨中国的博大精深、文化的深刻魅力以及食物的独有美味。那么数千年来,中国人是怎么一步步征服那些美味,怎么调制出那些味道,地域的饮食差距是怎么形成的,最后成就独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呢? 1 主食:征服稻米和小麦   一场史前大火让人类发现了“烤肉”这种美味,但众所周知,直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种植农作物。中国的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并且一直用其喂养他们的子孙至今。至于另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食小麦,则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不管怎么说,谷物让人们告别了朝不保夕的狩猎生活,首次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但问题是,当时他们唯一掌握的烹饪方法“烧烤”,并不适合这些几乎不含水分的小颗粒。于是,“吃货心”第一次显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力量:他们发明了陶器。将谷粒放在陶釜中,加水煮熟,就成了最早的米饭,但是更像粥或者稀饭。   这么吃了两三千年,又出现了可以隔水加热食物的炊具“甑”,这意味着“蒸”作为一种烹饪手段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可以吃到干饭了。后代的人们还将不同的谷物放在一起蒸煮,名曰“香饭”;《礼记?内则》中甚至记载了将煎肉酱浇在稻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制成的“淳熬”。   不过,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米饭都属于“奢侈品”,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到了南朝末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才开始不断扩大;又过了几百年,隋唐统一时,稻米才终于取代粟和黍,成了南方人首屈一指的主食。而此时,北方人的餐桌已经被小麦占领。这种历史相对较短的作物,几乎穷尽了中国人对主食的一切想象力。最初,它与其他谷物一样被蒸煮成了“麦饭”,直到战国时期被一个聪明的祖先放在石磨上磨成了粉——那原本是为谷物脱粒而发明的,弄熟了一尝,嘿,味道还真不错,而且比一粒一粒的好嚼多了!要知道,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每餐都是要跟带壳的谷物“死嗑”的 。   自那以后,面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手中变出了万般花样。到北宋时期,京都汴梁(今开封)已经出现了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面食。当时,“凡以面为食者,皆谓之饼”,火烤的为“烧饼”,主要品种有烙饼、 油饼、肉饼;水煮的是“汤饼”,包括馄饨、饺子、面片;笼蒸的则称“蒸饼”,馒头、包子都算;此外还有油炸的环饼(今馓子)等。 至于面条,历史就更悠久了。学界曾一度认为它是东汉时期由中亚传入中国的外来物,但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老祖”推翻了这个结论,将面条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往前推了约2000年。 2 肉:从鸡、羊肉到猪肉的转变   土地养活了我们的祖先,还让他们安顿下来、安居乐业,并孕育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但也有代价——没肉吃。   尽管先秦文献中关于“羹”(即肉汤)的记载名目繁多,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鳖羹、鱼羹等等,但它们绝大部分只出现在皇室贵族的餐桌上,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 还不如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为此,孟子还提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社会理想:让每个人在70岁的时候都能吃上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齐桓晋文之事》)。何况当时,统治者也不是天天能吃到肉。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只有在祭祀时,天子才能宰牛,诸侯才能杀羊,平时“诸候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人就幸福得多,发达的畜牧业让他们想吃什么肉就吃什么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这种“粮多肉少”的局面,直接奠定了中国人主副食相结合的饮食结构:供应相对充足的主食负责充饥,奢侈的副食——北方的禽畜肉、南方的水产乃至品种有限的蔬菜——则作为辅助下饭、解馋。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胃依然保留着远古的记忆,即使是号称“无肉不欢”的食客,也很难坚持顿顿去西餐厅饕享硕大的牛排。   中国人对猪肉的热爱倒是比很多人印象中要晚得多。从《礼记?王制》中的排序便可看出,作为一种食物,猪肉的地位远不如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