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兴趣造就拔尖人才
兴趣造就拔尖人才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这样说,他强调:“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番话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却也让人不禁陷入深思,究竟是什么让曾经为世界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近一百年来在世界重大基础科学领域创新中鲜有建树,也缺少大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人才培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不禁想起,4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学生座谈,当被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然而,我们大学里的现实却是,在拔尖创新人才特质中,学生普遍缺少的是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思维。无论做研究还是学习,学生和家长都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比如在校学生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找工作有用吗。青年学者做课题,也会选择更容易短期出成果的,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往往不受欢迎。
“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爱因斯坦的话,我们耳熟能详。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人才培养,是否真正关注了人才的兴趣与好奇心所在。只有放下功利性的目的,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研究,才会不知疲倦、以苦为乐,才会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才会有创新火花迸发,也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支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