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
萌芽和奠基:
一、原始社会时期
萌芽-1)在采集过程中,逐步认识某些植物有毒,某些能治病医伤,神农氏尝百草
2)会使用某些医疗工具,掌握一些医疗方法。最早的“热熨法”把烧热的石头包裹起来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能消除或减轻疼痛;灸法的开始:把干草点燃,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
3)逐渐掌握了运用一些简单工具治病的经验。砭石;针术的开端。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仍处于巫医不分的原始阶段。
商代中叶,医药有了初步发展。1)甲骨卜辞关于疾病的记载500多条,设计10多个部位的疾病。2)病因:天帝、祖先所降,鬼神降祸,妖邪蛊毒,气候变化。3)出现汤液这种剂型。4)出现砭镰医疗工具(形似镰刀的砭石)5)商周时期可能已使用金属针。是针术得到较大发展的标志。
周代医药知识又有进步。1)医巫分开2)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3)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报告。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
1、医和巫的进一步对立
春秋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致病说”Δ
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淫生六疾:寒热末腹惑心
①这是对疾病的产生进行广泛的理论概括的尝试;
②他把发病的原因归于自然界物质因素的作用,以及人体各部分功能失去平衡的结果,十分注意外界环境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反映当时朴素唯物的病因论已经初步形成,和巫祝的鬼神致病论针锋相对;
③为人们探索和巫术完全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思想武器。
2)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Δ
①在医疗实践中提出“病有六不治”原则,“信巫不信医”为其中之一;
②在诊断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对人体进行客观检查的手段;
③治疗上,采用针灸、按摩、汤剂等多样化手段;
④处理具体病案时,往往使用多种方法兼施的综合疗法。
2、出现了专门的医药学著作
留下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ΔΔ
整体介绍:①这部书托名皇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用问答形式写成,成书大概在战国晚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医学家辛勤实践的总结;②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以论述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作为重点,并包括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广泛内容,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整体观念:人体各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和外界环境是一个更大的整体。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方法之一。
脏腑经络学说:中医理论体系里用来说明生理、病理的一个重要理论
①五脏(心肝胃肺脾)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的贮藏所,具有联系全身某些组织器官 主宰人的精神活动的作用,是生命的根本;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主要功能是消化水谷和传导津液糟粕。五脏六腑功能各异但彼此又密切联系。
②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通道,把人体连结成一个畅通的统一整体。
阴阳五行学说:阐述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场诊断。
①人体阴阳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条件;协调阴阳治病原则;别阴阳为诊断依据;阴阳消长变化说明病理;“提擎天地,把握阴阳”是总纲。
②采用金木水火土的属性来区别脏腑器官的特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阐明人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病因说:邪气(自然界里反常的风寒暑湿以及饮食不节、五味不调等)在人体相对虚弱的情况下入侵人体引起疾病。
“治未病”:强调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提倡疾病的早期治疗;精辟分析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具体论述了临产治标治本问题。
人体解剖:人体骨骼、血脉长短、内脏器大小容量等
意义:①初步建立中医的理论体系
②典型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特点在于:着眼于整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它们的功能属性、运动变化,注意通过大量观察并对观察资料归纳分类来描述对象的运动发展趋势。
③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秦汉到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 医药学体系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祖国医学理论著作,初步建立中国医学体系
秦汉时期:随着大量医疗实践的开展,民族和国外文化交流,出现了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医学著作;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药学著作;出现了淳于意、华佗等名医。我国医药学体系得到充实和提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广泛总结经验的阶段,出现了大量医药学著作,特别是脉学(王叔和《脉经》)、针灸学(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本草学(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方剂学(葛洪《肘后方》)方面,使我国医药学体系基本上臻于完善。
汉末·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ΔΔ
结合亲身医疗活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秦汉以来对伤寒和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分解.doc
-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分解.doc
- 【全国百强校】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综合训练: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分解.doc
- 9记金华的双龙洞解析.ppt
-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分解.doc
-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考前最后一次模拟理科综合分解.doc
- 9僵局处理9解析.ppt
-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复习-思维导图(参考)】分解.doc
- 疤痕子宫顺产护理查房概览.ppt
- 【山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分解.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