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络基础篇--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①后,上内踝前廉,上踹②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③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④,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⑤。 注释: ①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②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③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④咽:此兼指食管而言。 ⑤足太阴经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行分布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1)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图示如下: 足大趾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股内前缘-入腹-属脾络胃-膈-咽-舌本、舌下 - 注心中 (2)联络脏腑器官: 脾、胃、膈、咽喉(食道)、舌、心。 【原文】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气不畅,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脾大络病症:实证,浑身酸痛;虚证,百节松驰软弱。 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下肢痿痹,体重肢痛,足踝痛。股内侧痛,四肢无力,全身疼痛。 2)脏腑病候: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阳痿,遗精,早泄,崩漏,带下。 (二)本经腧穴主治 1.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1.2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针刺适宜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这段时间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 (三)本经腧穴 (2 1穴) 1.隐白(Yinbai,SP 1) 井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 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操作】 浅刺0.1寸。 2.大都(Dadu,SP 2) 荥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 ①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②热病,无汗。 【操作】 直刺0.3~0.5寸。 3·太白(Taibai,SP 3) 输穴;原穴 【定位】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②体重节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4.公孙(Gongsun,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5.商丘(Shangqiu,SP 5) 经穴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③足踝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三阴交(Sanyinjiao,SP 6)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7.漏谷(Iougu,SP 7) 【定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