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年)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想借此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绍兴故居 鲁迅儿时经常玩的地方 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 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口头说说你小时侯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最好用上几个精彩的动词。 作业 仿句练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 三 味 书 屋 这是鲁迅上学的私塾 三 味 书 屋 这是鲁迅当初上学时的座位 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问: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 问: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 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3.你怎样看待这位私塾老师的? 作文片段练习(家庭作业)***二题任选一题***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 习题巩固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sāi?签赏jiàn?shǎng 绣像xiù?xiàng B.菜畦cài?wā?渊博yuān?bó 脑髓nǎo?suí C.确凿què?záo?盔甲huī?jiǎ 蝉锐chán?tuì D.秕谷bǐ?gǔ?锡箔xī?bó?倜傥tì?tǎng 2.选出下面红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 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 睡) D.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第二课时 内容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两段内容是通过第9?段巧妙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巧妙引出三味书屋读书的一段生活经历。 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 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三味书屋环境 点拨: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入学礼节 教书先生 教学内容 同窗学友 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有哪些趣事呢? 1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 2 折腊梅花 3 寻蝉蜕 4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文章中怎样写先生?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不太束缚学生。 方正、质朴、博学。 严厉而不失温和。 对待学生却不甚管教。 第二部分总结: 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的礼仪,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并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2、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的说来是不允许的。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3、童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