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社会行为概述 社会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社会行为在交往中发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互相交往。 《2007年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公众在与陌生人交往方面表现出交往意愿较强、交往能力较低、交往机会较少的特点。 首先,中国居民与陌生人的交往意愿较高:73.4%的人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其中61.1%的人表示比较希望,12.3%的人表示非常希望。 其次,中国居民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较低。当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主动和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并且结识吗?对于类似问题,只有四成的人表示“很会和陌生人打交道”,有较强的陌生人交往能力;相反,更多的居民则更擅长和熟人交往。 观看《幼儿园》第41分钟处,回答: 在5分钟的片子里你注意到了哪些人? 为什么? 你对这些人的行为有什么评价? 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避免形成消极的的反社会行为。 目标1 喜欢交往 3~4岁 4~5岁 5~6岁 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 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5~6岁 3~4岁 4~5岁 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 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 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不欺负弱小。 合作 与其他人玩时能否采纳别人的好建议 玩角色游戏时能与小朋友协商分配好角色 是否能按大家规定好的任务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 是否喜欢与小朋友合作完成 与小朋友一起做事因别人的原因不成功时,能否不埋怨 遵守规则 自己能够遵守规则 是否能提醒和批评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玩输赢游戏时,自己输了是否不耍赖 解决冲突 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不一致时能否协商 自己的意见受到大家的反对时能够让步 游戏中发生矛盾能够协商 看到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否劝解 小朋友无意中影响自己时是否不计较 交往策略 当幼儿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是否能采取恰当的方法得到回应 想玩别人的玩具,是否与其协商 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景采取适当的方法并能得到同伴的接纳(谈互换条件)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 (1)社会认知能力:观点采择、移情能力 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 自我概念 (2)自控能力 (3)气质、个性、自信等 2.外部因素 (1)成人:自身言行 对儿童行为的态度、要求与行为 创设提供的条件与机会 指导、评价和强化 (2)同伴:认识、体验他人情感感受的机会 榜样 行为实践机会 强化 3.文化媒体 4.即时情境 (1)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即时状态 (2)亲社会行为可能接受者的特点 (3)当时的情境 (三)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在自然情景中,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大多是成人诱导和指示下产生的,自发的亲社会行为较少 2.学前儿童在园的亲社会行为中大多数是指向同伴的,指向教师和无明确的指向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较少 3.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最少 4.亲社会行为观念和行为一致性不高 (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发展社会认知∕自控能力 2.培养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建立亲社会的自我概念 3.帮助幼儿发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效果 4.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成人、同伴、媒体 5.具体方法:移情训练法——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等. 6.表扬和奖励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干预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 反社会行为最具代表性、在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等。 反社会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极端后果是伤亡、犯罪,甚至战争,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 攻击性行为: 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