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化精读.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移情训练在小班、中班的效果优于在大班的效果,榜样训练在各年龄班的效果差异不明显。同时,移情训练和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初期和中期无显著差别,但是在幼儿晚期,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的玩具和奖品分享行为上比移情训练的效果更好 儿童攻击性行为 概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判断为基础的,它既要考虑到个人动机又要考虑到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攻击性攻击主要是指学前儿童为了获得某种物品而作出争夺、推搡等攻击性行为。这种攻击性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已。而敌意性攻击性主要是指学前儿童是以他人为指向,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伤害别人 2、愤怒的反应性攻击与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 愤怒的反应性攻击主要是学前儿童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主要是学前儿童表现为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目的,进而欺负或者控制同伴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本次课程结束,谢谢欣赏 本次课程结束,谢谢欣赏 杨尚斌 杨杨 学前儿童社会化 (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社会行为 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学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可以理解为,学前儿童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社会化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社会行为 同伴关系 语言 亲子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化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前语言发展 口语发展 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的发展 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依恋 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分化阶段(出生至3个月) 低分化阶段(3~6个月) 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以后) 依恋分化阶段 非社会期(0-6周) 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6周-7岁) 特定依恋(7岁以上) 多重依恋 依恋 根据父母管教子女时在这四个维度上的程度,鲍姆林德把父母分成了三种类型: 专制型父母 (authoritarian parent) 放纵型父母 (permissive parent) 权威型父母 (authoritative parent)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移情 认知因素、强化。    亲社会行为 分享行为 学前儿童奖品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孩的分享行为多于女孩的分享行为。城市儿童分享行为多于农村儿童,但地区差异不显著。学前儿童的玩具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女孩的玩具分享行为多于男孩的分享行为,性别差异显著。玩具分享的地区差异表现为城市儿童的分享行为好于农村儿童,但差异不显著。? ? 亲社会行为 合作行为 认知故事及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对提高学前儿童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水平影响显著,两者结合的训练方式最有效。合作认知故事的培养训练对不同年龄儿童合作认知水平的提高影响显著;合作游戏训练对中班儿童合作水平的提高影响显著。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训练的性别差异不显著。?HFA、焦虑儿童在对心理能力有不同要求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合作行为 儿童的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初期逐步减少,4岁后不常见。攻击性行为在4岁达到顶峰 3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激发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方式会随年龄而变化。2~3岁儿童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年龄稍大点的幼儿转而采用戏弄、奚落等方式。年长儿童攻击性增长比例大都表现为敌意行为 攻击意图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伤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的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有研究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攻击性方面,而且在言语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 班杜拉认为,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其中包括四种机制:获得机制、启动机制、保持机制、自我调节机制 多拉得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20世

文档评论(0)

treyhbgf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