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小结: 说“木叶”一文,可以说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对“木”、“树”、“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为下列词语“速配” 春 秋 菊 月 梅 萧瑟 高洁 生机勃勃 傲然 惆怅 2、欣赏以下两首咏梅词: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两首词中的不同意象,比较两首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两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陆词:①描绘了梅花在驿外、黄昏、风雨中独自开放惨遭蹂躏依然保持自我“芳香”的形象。 ②比喻了高士脱俗高洁的情操。 毛词:①在严寒困苦的环境中,梅花以美人般的姿态争取和迎接“春天”的到来。 ②比喻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情怀。 课后作业: 体味下列古诗中“月亮”这个意象被赋予的不同情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朗读杜甫《登高》一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落叶 说“木叶” 林庚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名句,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 ①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 ②品味诗句,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 议论方法。 3:体会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 :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题目解释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作者简介 林庚,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陆厥(jué)王褒(bāo ) 橘颂(jú) 招徕(lái) 迢远(tiáo) 东皋(gāo) 庾信(yǔ) 沈佺期(quán) 涔阳(cén) 柳恽(yùn) 窸窣(xī sū)万应锭(dìng) 2、解释词义: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形容非常熟练。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3、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 暗示 性。 (2)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请结合此点,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具有含有落叶的因素和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的艺术特征。而其原因则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三部分( 7 )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到了艺术领域却差别极大。 二、合作探究 1、第5自然段中的“暗示性”指的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来完成表格。 3、在我国诗歌中,“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1、第5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胖东来超市部考核制度.docx
- 精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黑龙江辅警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VIP
- 【编制说明】《电力区块链绿电交易 第2部分:流程要求》.pdf VIP
-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教学设计2.doc
-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四):科技牛的估值:从中观到微观.pdf VIP
- 湖南2017对口升学商贸类综合试题(卷).doc VIP
- 环保专项施工方案.docx VIP
- 统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 PLC应用技术(西门子S7-1200)7.项目七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器控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