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节药效学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药理学研究内容 一、药效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 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初始)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如去甲肾上腺素激活血管平滑肌α受体为其作用,而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则为效应。实际上,二者相互通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是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而不可能产生新的功能。 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作用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物称兴奋药;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称抑制,引起抑制的药物称抑制药。化疗药物如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可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称为化疗。维生素和激素等可补充机体的不足,称为补充治疗或替代疗法。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局部作用: 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如局部麻醉药引起局麻作用。 ●全身作用:是指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的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如地高辛治疗心衰。 (三)药物作用的一般规律 1、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数药理活性也较高,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应用时针对性不强,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之。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对因治疗也称治本。如抗生素治疗各种感染。 ●对症治疗: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如镇痛、退热、平喘、降压等。 (2)不良反应 ①副作用:药物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称副作用或副反应。副作用一般都较轻微,是可逆性的功能变化。随着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有时可成为治疗作用。副作用通常是难以避免的,但可设法纠正,如用麻黄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可引起病人失眠,若同时服用催眠药可纠正。 ②毒性反应:药物和毒物没有根本区别,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毒性反应。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称急性毒性;因长期用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称慢性毒性。 ③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的障碍或组织损伤。这种反应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与用药剂量无关,反应性质也各不相同。最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对于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用药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④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后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如葡萄球菌或真菌)乘机大量繁殖,导致葡萄球菌(伪膜性)肠炎或念珠菌病(如鹅口疮),也称二重感染。 ⑤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如苯巴比妥的宿醉现象。 ⑥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反跳反应。见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 ⑦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范畴。对于一类新药,需进行三致试验。 (四)受体理论 1、受体的基本概念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体或配基。而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称为受点或位点。 2、受体特性 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高亲和力、结构专一性、立体选择性、区域分布性、亚细胞或分子特征、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见下表)。 3、受体类型和受体调节 (1)受体类型 ●细胞膜受体: 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等; ●胞浆受体: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 ●胞核受体: 如甲状腺素受体。 (2)受体调节 细胞和受体蛋白都在不断地更新,其合成和降解速率影响着受体的数目和构象,生理和病理情况的改变,也可对其发生影响。受体与配体作用,其有关的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受体调节。 ①向下调节和向上调节 ● 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可使受体数目减少;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向下调节,其疗效逐渐下降。 ●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出现受体数目增加;如用普奈洛尔突然停药,可出现肾上腺素能受体向上调节,而引起反跳现象,表现为敏感性增高。 ②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 根据被调节的受体种类是否相同,又可分为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 ●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受体,使自身受体数目发生变化。 ●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自身受体,使另外一种受体产生调节。 4、受体学说 (1)占领学说:认为药理效应的大小与药物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药物至少具备两种特

文档评论(0)

11922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