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04软组织伤病的治疗
软组织伤病的治疗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赵斌 第一节 软组织伤病的应急处理 一、开放性损伤 伤口的处理 止血 二、闭合性损伤 冷敷 加压包扎 适当按摩 三、骨折脱位并发软组织损伤 避免受伤部位的活动 及时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因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就地取材予以固定 搬运时要平稳 闭合性骨折早起复位 第二节 推拿按摩疗法 一、推拿按摩的作用原理 调节生理机能 增强体质 移痛止痛 活血散瘀 整复脱位 松解粘连 解除肌肉痉挛和挛缩 强壮筋骨 第二节 推拿按摩疗法 三、常用手法 指揉法 掐法 分筋法 理筋法 屈伸摇抖法 旋转复位法(主动与被动) 侧扳法 第二节 推拿按摩疗法 四、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前头后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症: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第三节 中药疗法 一、中医对软组织伤病的认识与沿革 二、中医治疗软组织伤病理论基础和方法 内治法 初期治法 攻下逐淤法 行气消淤法 清热凉血法 通窍开闭法 中期治法 和营止痛法 接骨续筋法 后期治法 补益气血法 补益肝肾法 舒筋活络法 第三节 中药疗法 外治法 敷药法 膏药法 药粉法 擦洗法 熏洗法 热熨法 第三节 中药疗法 一、常用中药方剂 内服药:分为内服成药和常用汤药两大部分,常用汤药主要有:姜黄桂枝汤、胸痹挫伤方、加减独活寄生汤、二黄木赤汤、新伤跌打汤、舒筋止疼汤、旧伤跌打汤、活血化瘀汤…… 外敷药:新伤一号、二号、三号外敷药 搽擦药 熏洗药 热熨药 第四节 其他中医疗法 一、针灸 (一)针具 为使针能表浅刺入皮下,针体不宜过硬,通常采用30~32号4厘米不锈钢亳针,儿童用2.5厘米毫针。 (二)病人体位 针腕部时取坐位,针踝部时最好取卧位,针部肌肉最好放松。 (三)针刺方向 腕踝部针要沿皮下浅刺,针刺方向朝向病症所在任一端,即在针刺部位以上进针,针朝向心端;若病症在手足部位,针朝离心端,这时针的位置要朝向心端移位。 (四)进针点的位置 一般不变,若遇以下情况:1.针要刺过的皮下,有可见的血管;2.针尖刺入皮肤处刺痛显著;3.针刺皮肤有疤痕伤口或皮肤与皮下组织有粘连;4.针朝离心端刺时,进针点要沿纵轴朝向心端适当移位,但勿向旁移位。 (五)消毒 用75%酒精棉球擦净进针点的皮肤,皮肤的消毒区域应较大,以免针体卧侧贴近皮肤表面时,受污染。 (六)针刺步骤 1.进针 右手持针时,用三指夹住针柄,右手的小指和中指端的中部在针柄上,拇指关节微屈,指端于针柄下,无名指在中指下,夹住针柄,小指置在无名指下,将小指贴近皮肤表面。 针尖过皮:为使针体刺进皮下时,尽可能表浅,针尖刺透皮肤的角度是重要环节,针刺与皮肤最适宜的角度为30°,左手拇指向下拉紧皮肤,使针尖较易刺入,用右手拇指端旋转针柄,十指和中指保持不动,这样,针尖刺在皮肤内摆动的幅度不致过大,可使针尖容易刺破皮肤,也可减少病人痛苦。 针刺进皮下:针尖刺破皮肤后,将针循纵轴沿皮下尽可能表浅缓慢推进,而表面皮肤不应随针移动,或出现皱纹,或手提感到有阻力,在进针点1~6点针刺时,为保证针刺在皮下,要使针体前进方向与腕踝的内缘平行。由于腕踝部上端较粗,下端较细,若仍循纵轴刺入时,往往刺进肌层。 推针要缓慢,不必捻动要求持针的手指不感到有阻力,不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如有痛感可能是刺进肌层或血管的缘故,应退针后更浅的刺入,针体刺进皮下的长度一般约3.8厘米。有的人可能在未刺到此长度时症状即消失,或有人刺进4cm时症状才消失,所以针刺入的长度因人而异。 2.调针 针刺入皮下,及可询问和检查原有症状是否消失或功能是否有所恢复及其恢复的程度。一次针刺治疗可能是症状达到完全消失程度,主要指以痛为主的病症;运动功能的恢复较慢,针刺入后有些病症若未能达到当时能观察的疗效,其原因可能有下面几个方面:除疾病本身外,也有可能属于针刺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下不够表浅;针的方向偏斜;针刺入的长度不适当。 调针常是重要的步骤,经调针后部分症状疗效即可改变,有时甚至显著改变,成为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但有时调针后,症状仍未改变,可留针观察。有的症状在留针过程中才逐渐显示疗效,但调针并非重要步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