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能量代谢与体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7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可利用的能量形式 ATP(直接供能物质) 磷酸肌酸 能量转换 糖(70%) 脂肪(30%) 蛋白质 能量的利用:热能+机械能 能量平衡: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 (18.5~22.9) *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测定原理 能量代谢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量 能量守恒定律:氧化产生的能量=热能+机械功 测定方法 热价:1 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 L O2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 *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最简化测定 呼吸商=0.82;氧热价=20.20 kJ/L 耗O2量 产热量(kJ)=耗氧量(L)* 20.20( kJ/L) *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肌肉活动(最显著) 精神活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蛋白质最显著 环境温度 最适温度:20~30℃ * 病例——恶性高热 为了进行胆囊手术,病人应用了琥珀酰胆碱(肌松药)和氟烷。但没有出现预期的肌肉松弛,而是大规模的肌肉震颤后僵硬,高血压并引发心动过速。体温迅速升高到44℃。高热和心律失常导致左心室衰竭,引起急性肺水肿,血氧分压和pH降低,可溶性肌蛋白显著升高(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用另外一类肌松药丹曲林钠治疗,症状好转,但肌肉疼痛和肿胀持续多日,出现了几个星期的肌肉无力和麻痹。 * 四、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 静卧、无肌紧张,2 h以上无剧烈运动→排除肌肉活动 清醒、安静→排除精神活动 餐后12~14 h(清晨空腹)→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室温20~25℃ →最适温度 基础代谢率 (实测值-同性别同年龄段正常值)/同性别同年龄段正常值*100% ±15% 临床应用:甲状腺功能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一、体温 产热?散热 体壳体温 体核体温 温度最高:肝脏 平均值:体核部分的血液温度 直肠温度 36.9~37.9℃ 口腔温度 36.7~37.7℃ 腋窝温度 36.0~37.4℃ *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日节律(昼夜节律) 性别 女性 男性 女性:月经周期 年龄 运动 * 产热反应 产热器官 安静:内脏(肝) 活动:骨骼肌 产热形式 安静:基础代谢产热 寒冷环境:战栗产热;非战栗产热(褐色脂肪组织) 产热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长期);儿茶酚胺(快速) 神经调节:运动神经;交感神经 二、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 * 散热部位:皮肤 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散热反应 * 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皮肤、呼吸道粘膜 发汗(sweating,可感蒸发) 汗腺:大汗腺;小汗腺 汗液:水(99%),NaCl(大量出汗→高渗性脱水) 反射中枢:下丘脑 神经支配:交感神经 乙酰胆碱 温热性发汗 去甲肾上腺素 精神性发汗 蒸发散热 * 皮肤血流量 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皮肤散热量 交感神经 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 环境温度、湿度 机体活动程度 散热反应的调节 * 患者女性,32岁。因为双手暂时性的严重疼痛并伴有皮肤颜色改变就诊,常在冬天因双手暴露于寒冷后发作。让病人将手放入冷水盆中,手开始变白,并伴有手指疼痛,然后手出现发绀,随后迅速的红肿抖动,渐渐地疼痛消失,手恢复至正常颜色。 病例——雷诺病 * 患者女性,18岁,在校大学新生。9月入学后进行军训时发病,表现为发热和大汗,伴头晕、眼花、恶心、全身无力。近一周夜晚睡眠和午休不佳,发病时环境温度35 ℃,既往无慢性病史,入学体检时身体正常。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凉水擦浴,并迅速送往医院。入院后继续用凉水擦浴,在头部、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并用电扇吹风,以迅速散热。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病例——运动性中暑 *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神经调节(反射)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温感受器;冷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 冷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三、体温调节 * 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节过程 * 发热(fever) * 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间日规律性发热畏寒、寒战1小时伴高热4小时,出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半个月入院。患者今年夏季前往南方山区疟疾流行区度假曾被蚊子叮咬。查体肝脾轻度肿大,发热最高时的血片检查见疟原虫。经抗疟治疗后不再出现发热。 病例——疟疾 * 小结 * 知识点73: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1、可利用的能量形式;2、能量转换;3、能量利用 知识点74:能量代谢的测定 1、测定原理;2、热价;3、氧热价;4、呼吸商(影响因素) 5、最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