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第九章 花类中药
毛花柱忍冬 山银花 腺毛有二种,一种头部呈橄榄球状,由10~33个细胞组成,腺柄(1 ~ )2~6个细胞,另一种头部类圆形或略扁圆形,较小,由4~20数个细胞组成,腺柄2~4个细胞。单细胞非腺毛有二种:一种长而弯曲,壁薄,有微细疣状突起;另一种较短,壁较厚,具壁疣,有的具单或双螺纹。另有少量多细胞非腺毛。花粉粒圆球形,淡黄色外壁有细刺,萌发孔3个。柱头顶端表皮细胞呈绒毛状。 款冬花(Flos Farfarae) 菊科 款冬 未开放的头状花序。 1.常2~3个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2.一个花序呈不规则棍棒状,基部有浅紫色的鳞片状叶,花头外面被紫红色鳞状苞片,内表面有白色绵毛状物。 3.将花头撕开有白色丝状绵毛。习称 “蜘蛛丝” 4.气清香,味微苦而带粘性,嚼之呈棉絮状。 返回 连三朵 菊花(Flos Chrysanthemi) 【来源】 菊科 菊 头状花序。 返回 菊花植物 【产地加工】多为栽培品。 1.亳菊:倒挂阴干后再剪取花头。 阴干品。 2.滁菊:硫黄熏蒸,晒至半干,筛成球形,再晒干。 熏晒品。 3.贡菊:新鲜花头烘干。烘焙品。 4.杭菊:新鲜花头蒸3~5分钟后再取出晒干。蒸晒品。 亳菊 倒圆锥形或圆筒形,舌状花类白色或淡黄白色,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隐藏,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贡菊: 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舌状花类白色,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 碟形、扁球形,常数个相连,舌状花类黄白色,平展,彼此粘结,通常无腺点。管状花较多,外露。 【成分】 含绿原酸、挥发油、菊花酮、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等。 【功效】 性微寒,味甘、苦。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亳 菊 滁 菊 滁 菊 贡 菊 贡菊 杭白菊 杭白菊 杭黄菊 杭黄菊 野菊 野菊花 红花(Flos Carthami) 菊科 红花 花 红花 红花原植物 性状鉴别 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花冠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部细长,上部5裂,裂片狭线形,长5~7mm。雄蕊5,花药黄色,聚合成筒状,柱头微露出花药筒外。质柔软,微有香气,味微苦。花浸水中,水被染成金黄色。 原植物 常绿乔木,高达12m。单叶对生,革质,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12cm,宽2.5~5cm,先端尖,全缘,基部狭窄、侧脉多数,平行状,具多数透明小油点。花顶生,复聚伞花序;萼筒长1~1.5cm,先端四裂,齿状,肉质有油腺;花瓣紫红色,短管状,具四裂片,花蕾作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成四束与萼片互生,花丝丝状,花蕾时向内弯曲;雌蕾1枚,子房下位,2室,具多数胚珠,花柱锥状,细长。浆果椭圆形,红棕色。顶端有宿存萼片,香气强烈。 性状鉴别 略呈研棒状(丁字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约3 ~ 5mm。下端萼部类圆柱形而略扁,向下渐狭。呈红棕色或暗棕色,表面有颗粒状突起,用指甲刻划时有油渗出。萼先端四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瓣四片,膜质,复瓦状抱合成球形,花瓣内有多数向内弯曲的雄蕊。质坚而重,入水则萼管垂直下沉(与已去油的丁香区别〕。香气浓郁,味辣,后有微麻舌感。 返回 显微鉴别 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被厚的角质层和气孔。皮层外侧油室众多,卵圆形,2~3环列。双韧型维管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内侧有通气组织。中央部有小维管束15~17个,环列,伴有少数纤维。薄壁细胞较小常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丁香粉末特征: 暗棕色至红棕色,香气浓郁。大型油室众多。纤维易见,单个梭形,两端钝圆,壁厚,微木化。花粉粒众多,极面观略呈三角形,直径15~20μm,无色或淡黄色,萌发孔三个;赤道面观略呈双凸镜形。草酸钙簇晶较小,众多。表皮细胞多角形,气孔不定式。 花粉 (A) 极面观,表示孔腔;(B) 赤道面观,表示萌发孔; (C) 极面观,表示萌发孔和纹饰(D) 纹饰细节;(E) 纹饰细节。 丁香粉末 【成分】花蕾中含挥发油15-20%,油中主为丁香酚,约占80%~95%。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0% 。 按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丁香酚不得少于11.0%。 【理化鉴别】 (1)取粉末约0.8g,置小玻管中,加氯仿2ml,浸渍约5min,吸取氯仿浸液2~3滴于载玻片上,速加3%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1滴,加盖玻片,不久,即有簇状细针形丁香酚钠结晶产生。 (2)取切片直接滴加碱液,加盖玻片,可见油室内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形成。 【附注】 母丁香 【来源】为丁香的成熟干燥果实,又名“鸡舌香”。 【形状鉴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海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交底指导.pdf
- 建筑国标图集-07J501-1 钢雨蓬(一)玻璃面板.pdf VIP
-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报告.pdf VIP
- 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预防实践指南解读PPT课件(完整版).pptx VIP
- 应急救援体系指挥程序.pptx
- 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安徽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学期.docx VIP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f VIP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板书设计归纳.doc VIP
- (高清版)SJG 122-2022 市政工程造价文件分部分项和措施项目划分标准 .pdf VIP
- 湖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2章晶体结构缺陷.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