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议论文写作指导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作文写作“五步成文法” ——“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 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进行扼要分析。 “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材料作文写作之大忌? ???1、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2、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3、“引材料”时生搬硬套,原文照搬。 ???4、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写材料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既然要求根据材料来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 ???5、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螃蟹》所写的解说,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 审题:螃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无知愚蠢? 天真好奇? 有疑问精神? 看问题的角度单一? 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人直走可笑? 排斥异已? …… 我们可以开展头脑风暴,从能力、习惯,方法、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列出可能的各种原因,然后从中筛选出最大原因,确定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上面的写作角度和话题观点都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但有没有最佳角度呢? 一则材料,总会或显或隐的包含作者或出题者的观点态度。揣摸作者或出题者的观点态度,关系到审题的正误和立意的方向。 所谓最佳角度,一是紧扣材料,紧扣作者或出题者思想倾向的角度,一是便于自己写作的角度,即自己有较多的积累和感悟、有好的观点和事例、容易出彩的角度。 ??校准自己的秤 ????“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是王永玉画作中一只螃蟹的台词。(引) ?????螃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它蟹眼近视,见少识短?或者因为蟹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容不得别人?我想多半是后者。螃蟹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以为自已横行,别人也得霸道。拿自己的好恶去强求别人,却不知道在指摘别人的时候,可笑的正是它自己。(析)  ?由是我想,高贵的人啊,可不要象螃蟹一样自以为是呀!请你在称量别人的时候,最好校准自己手中的秤,先称一称自己。(提)   记得有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王食用井水,不患狂病。结果国人反而认为正常的国王是狂人,大家要合力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烧火艾,又扎银针,又灌汤药,直到国王也发狂,大家才欢心乐意。(联1,古代寓言) ????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闹剧呢?是因为国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它们的是非标准发生了颠倒。 ??? ?这种以不正常笑正常,把正常当不正常的现象历史上不乏前例。汉代苏武囚于匈奴,同是汉人的卫律劝苏武说,你看我“负汉归降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你怎么这么不识时务呢?卫律恬不知耻,当然遭到了苏武的痛斥,落得千古骂名。(联2,古代人物) ?? 当今现实生活中,象螃蟹这样自以为是,黑白不分的家伙似乎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