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柱的有关讨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幔柱的有关讨论

地幔柱的有关问题 什么是地幔柱 自从Morgan提出地幔柱假说以来,地幔柱是否存在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一些热心支持者过于强调了地幔柱的重要性, 而怀疑者也不是没有道理地抱怨说地幔柱是一个没有很好限定的概念, 既不能检验也不能考证。显然, 地幔柱的存在与否已成为争论的焦点。该争论有时相当激烈。我们在此做与地幔柱有关的读书报告,只是希望能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地幔柱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 、1965) 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而提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和Komazwa(1994)、Fuka et al(1999) 提出地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 Car son (1991) 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 总之对于地幔柱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在此我们给出一个概念:地幔柱一般认为是一个狭窄的上升热及低密度物质流,具有100km级左右的直径。源于670km深的地震不连续面,或接近核幔边界2900km深处的热及低密度边界层。并且认为地幔柱的形成由于地幔在浮力的驱动下上涌主要是以柱体而非面状形式。至于热点和热柱的观点正是在解释板内岩浆作用,特别是呈链状分布的火山作用(如夏威夷一皇帝海火山链)时提出的。一个新的地幔柱形成有一个球状的冠, 称作“柱头”, 柱头必须达到直径约400km才能有足够的浮力脱离供给的热边界层, 从地幔上升。热物质可能通过狭窄的通道(称作“柱尾”)持续从热边界层流入柱头。柱尾比柱头窄是因为热柱物质的黏滞度大约为周围地幔的1/100。而柱头必须足够大以便突破高黏滞度的周围地幔而上升。柱尾物质沿原有通道不断补给, 足以保持低黏滞度的热柱物质按一定速率流入(图一、二)。 图一 地幔柱的结构图 图二 热地幔柱从热边界层生长,显示了正常的柱头和柱尾的形成和发展 在该例子中, 周围地幔的黏滞度为1022 Pa·s; 它与深度无关, 但是温度的函数. 示踪线说明物质最初起源于热边界层, 由柱头发展起来的螺旋性结构是因为其上涌时携带周围被加热的地幔物质所致. 柱尾比柱头狭是因为柱尾温度高而黏滞度低, 因此仅需要狭窄的通道即可有补给物质流动. 引自Davies 二、地幔柱存在的证据 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的曲折历史相比,地幔柱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认同,发展至今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动态地球以及浅表现象是深部过程的反映等概念的深人人心。虽然地幔柱并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但有关其存在的间接证据很多。其中包括:(1)局部高热流值和相关的火山活动(热点)出现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2)热点不随板块漂移而迁移,几乎静止不动,暗示起源于活动岩石圈之下的深部地幔;(3)热点火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于位于离散板块边界、起源于浅部地幔的玄武岩(如MORB),说明其源区为比软流圈更深的地幔库;(4)位于热点之上的大洋岛屿通常具有规模较大的地形隆起,这需要有额外的幔源热能以使岩石圈膨胀;(5)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最近的地震学研究。例如地震层析揭示冰岛地幔存在一低速柱状物质,至少延伸至400km 以下,地幔热柱的直径为300km。高温可能是造成地幔柱中低速物质的主要原因(徐义刚,2002)。 夏威夷浅部地幔存在地幔柱可以直接从观测中获知. 夏威夷火山链中活动的火山作用限定在仅几十公里的“点”上(故称作“火山热点”)。 火山岛出现在大约1 km高和1000km宽的海底隆起上, 向西北方向延伸. 该隆起从地震剖面上得知不是地壳加厚造成的。如此大的宽度也不可能是由岩石圈的挤压造成的。最可能的解释是该隆起是由板块下低密度物质的浮力引起的。 因此, 该隆起和当地活动的火山作用就表明火山中心下面有上升的由低密度物质组成的狭窄通道——地幔柱存在(图三)。 图三 夏威夷加厚的方式 地幔柱构造可以很好地解释峨眉山玄武岩的形成,在徐义刚,何斌,黄小龙等(2007)以峨眉山LIP为例验证地幔柱了假说,说明地幔柱存在的可靠性,在鉴别老地幔柱的5个方面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满足其中的3到4个指标,加上其他独立参数之间的吻合,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地幔柱构造可以很好地解释峨眉山玄武岩的形成。大火成岩省的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数据也显示要能出现这样规模巨大,岩性主要为镁铁质的喷出岩和侵入岩量,要求地幔深部有巨大的热异常的存在。根据理论模拟估计的地幔热柱头直径的尺度与实际LIPs的覆盖范围相类似。如前所述,地幔热柱的上升会导致一系列岩石圈构造的形成,如地表的穹隆,岩石圈的拉伸和裂解,控制新的洋中脊位置和形成时间等。另外,地幔柱上升的另一主要结果是减压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LIPs,地幔柱头越大,产生的玄武岩量也就越大。并且能从大火成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