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青岛一模B卷讲评张伟伟实验高中探索.pptVIP

2015青岛一模B卷讲评张伟伟实验高中探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岛一模B卷 201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①他致力于以俭朴作为他人的表率(或“身先士卒”),因此全国的士人无不以廉洁勉励自己,即使显贵得宠的臣僚,车马和服饰也不敢超出法度。(5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务”、“率”、“以”、“虽”、“过度”,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错误的翻译:“务”:以…为要务、一定、不译 “率”:挑选人才、带领众人 “虽”:虽然 “过度”:过分奢侈   ②毛玠身居显要的位置,却常身穿布衣,吃普通菜饭,抚养教育哥哥的遗子非常周到,所得的赏赐来赈济施舍给贫困的人家,自己的家中没有什么剩余。(5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布衣蔬食”、“孤兄子”、“以”、“振施”、“笃”,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错误的翻译: “布衣蔬食”:能直译,偏意译“穿着简朴,饮食简单”;“蔬食”译为“吃蔬菜”“吃素”。 “孤兄子”:“孤”不译、“兄”不顾、孤身只有一个兄弟的孩子、皇帝的兄弟的孩子 “笃”:坚定、诚恳、严格、忠诚 “振施”:振济 这首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诗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生动有致。 重做高考题 05江苏 李 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直抵湖南。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 颔联写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颈联写联想。诗人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万里归心对月明”,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 尾联写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