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谢纳   原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谢纳,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036)   「内容提要」文章试图从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两性关系、“母爱”情结四个方面探讨“十七年”女性文学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旨在从伦理道德表象入手,挖掘“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伦理/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伦理就是依据一套既定的道德体系来整饬属己的生命经纬”[1](P6),它力图通过“探究生命感觉的个体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进而制造出一些理则,让个人随缘而来的性情通过教育培养符合这些规则”[1](P4)。这些理则就是社会中人所遵循的伦理道德秩序。不同的时代社会总有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推行诸如取消封建包办婚姻,组织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事物等改造措施,促使当代中国妇女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公民权、选举权、同工同酬权。建立在三纲五常基础上的封建伦理大厦轰然倒塌。“十七年”女性文学便最直接、最真实地显现了时代伦理道德观念的革命性转变。这些伦理表现也是“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一、女性社会角色的重建与社会参与意识的膨胀   在中国的封建伦理体系中“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的礼教观念根深蒂固。《白虎通德论》中就有所谓“妇人无专制之义,御众之任,交接辞让之礼。职在供养馈食之间”的说法。千百年来,“女主内”所造就的卑微的社会地位使女性丧失了与男性一同参与公共事物的社会参与意识,对政治极为冷淡。即便是在以反封建为首任的五四时期,鲁迅笔下的那个毅然离开家庭,寻求爱情的子君仍然在斗争胜利后,投入到家庭的怀抱,以一日三餐、饲弄鸡狗为人生的追求。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妇女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广大妇女冲破了“女主内”的思想束缚,从家庭走向社会。于是,女作家首先将自己的视野从闺室、厨房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草明在总结描写钢铁厂建设斗争的《乘风破浪》的写作动机时,曾激动地说“写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多带劲呀!写党的总路线受到广大群众热情拥护时,有多痛快呀”[2](P55)。在“十七年”女作家笔下,所有被颂扬的女性,无论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有多大的悬殊,都有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集体做出贡献的革命激情,她们积极地将自我改造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螺丝钉、一块砖头,将自身的一切完全奉献给革命工作。于是,传统社会伦理秩序中女性的道德评判标准在“十七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具有毫无自私自利的精神成为了女性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准则。女性由不“言外”,变成了伟大时代的缔造者。即便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也像传统社会的男性一样“位卑不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茹志鹃《如愿》中的何大妈就曾感慨道“活了50岁,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女作家在文本中呈现的是女性“从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变成一个得到社会认同的主体的自我实现过程。随后,《静静的产院》、《春暖时节》、《红枣儿》等表现“女主外”凸显强烈社会参与意识的文本相继诞生。   “如果说五四女性解放是一种思想行动,注重个性意识的觉醒,因而不能对待生活的繁复重负,那么革命时代的女性解放则是在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前提下的生产者解放”[3].因此,在新的社会伦理秩序所带来的女性的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男女作家的笔下都不自觉地流露出的对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意义上的强壮体力的顶礼膜拜。铁姑娘、娘子军本身就是妇女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代名词,她们有着强壮的体力,粗犷豪迈的性格,以及对新中国政权的一颗赤胆忠心。这一点在男作家李准笔下的李双双身上表现的最为鲜明透彻。李双双这一形象虽然不是出自女作家之笔,但她是“十七年”文化生活中最富有艺术魅力和时代影响力的人物,她的性格、形象既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反过来又影响并约束了女性的自我道德观念。文本中李双双是一个什么农活都学过,能和男人一比高低的女英雄。她跳下水抬起石头,惹得旁边围观的小伙子拍手称赞。《静静的产院》中荷妹的强壮体力得到谭婶婶的由衷赞许。这些女性形象受到欢迎,有力地证明了在那个火热的大生产的时代里,女性不再是小鸟依人式的被男性保护的对象,她们开始完全有信心不接受男性的垂惠、施舍,同男性同胞并肩赛跑。   列宁《在全俄女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曾说过:“没有广大劳动妇女的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可能的”,“从一切解放的经验来看,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3].“十七年”女性文本中所显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