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纤之父高锟(现代信息技术概论)
“光纤之父”高锟的传奇人生
姓名:陈婧子 班级:12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学号:1250740024
摘要:在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而获奖。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电视转播节目、与千里之外的友人通话,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华裔科学家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
关键词:光纤通信 锲而不舍 奠基人 改变世界
正文:
一 、从小就活泼调皮,爱搞发明创造
1933年,高锟出生在上海。高家是金山张堰的名门望族,祖父高吹万是江南一带有名的藏书家、诗人、书法家,叔叔高平子是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父亲高君湘是有名的留美大律师。父亲对高锟管教很严。小小年纪,家里就为他请了家庭教师,教授国学,他不仅要熟读《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还要学好几门外语。小时候,高锟喜欢玩猜谜、做模型。过年过节时,大人问他问题,他一般都答得出,这时,大人们就会赏给他一块巧克力。那个时候,他和其他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也喜欢玩。不过,自小就喜欢刨根问底,且胆子很大,是家族里出了名的“调皮蛋”。他们家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变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扔出泥团时,它会爆炸。”小高锟得意地说。待泥巴风干之后他把泥团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行人。后来,高锟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创办于1875年的圣约瑟书院具有修士办学的传统。在学校教育仍相对古板严肃的年代,他遇上几位具有启发性的老师,其中一位老师请学生用手推他到墙角,以切身体会推力的原理,这种教学法让高锟永志难忘。之后高锟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没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65年毕业。从1963年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当博士生时,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1966年,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英国子公司的实验室任职工程师。他与另一位工程师同事George A.Hockha共同发表研究文献,两人根据介质波导理论,提出“光纤通讯”的概念,“光波”在光纤里能够像电缆一般,成为传输工具。他们认为当代的纤维传送讯号的稀释是由杂质造成,可以去除。当玻璃纤维的耗损率下降至每公里二十分贝时,光纤改变世界的通讯革命就会成功。当时,几乎无人相信世界上会存在无杂质的玻璃,外界笑称他的理论是“痴人说梦”。但行为及思想常常出人意表的高锟却坚信自己的理论,他像传道一样到处推销他的信念,他远赴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对于自己相信的东西,他很固执。终于在他的论文发表15年之后的1981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过去被视为“傻子”的高锟,从此成为“光纤之父”。英国科学界最有地位的皇家学会也邀请高锟入会,和300多年前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学家牛顿在同一本名册上签名。当时他并没有估计到自己的发明会促成互联网的应运而生,这项惊世发明也没有给他的一生带来巨大的财富。“因为这项发明的专利权是属于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我不敢说自己的发明有多伟大,只能说对资讯的传输产生了相当大的革命。”高锟谦和地说。为了表彰高锟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40多年来,高锟和他的研究成果共获得了20多项专利和20多个国际奖项早在1970年香港中文大学初设电子学系时,高锟即受聘为该系教授,并任系主任。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现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杨纲凯回忆,高锟担任校长后,曾派给他一个任务,“要求我争取兴建科学园,选址要与中大相邻。”高锟笑言:“倘若任务失败,便不要回来。”对高锟而言,凡是新奇、新鲜的事物都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60岁时,他开始学习潜水。“潜水的时候,可以欣赏到一览无余的美丽海底世界,令人心情愉悦。”喜欢翱游海底、借此减压的高锟,后来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高锟的一子一女,如今都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高锟夫妇俩每年都会抽空到美国探望儿女。在儿女眼中,他是一位思想广阔、寓工作于游戏的好父亲。高锟夫妇在硅谷的寓所,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社区。两层楼的公寓是女儿高明淇以前的住所,高锟夫妇每年从香港来美探亲就住在这里。夏天定居美国后,这里成了夫妇二人的住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