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高中知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识复习初一下课外文言文答案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 2008-06-10 一、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 n):填塞,堵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堙于东海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①小数也,不专心致志②,则不得③也。弈秋④,通国⑤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⑦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⑧。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⑨?曰:非然也。 注释 ①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弈,下棋。数,指技艺。②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③不得:学不会。④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⑤通国:全国。 ⑥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同“唯”,只。“……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⑦鸿鹄:天鹅。⑧援弓缴(zhu )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援,引,拉。缴,系着丝绳的箭。之,代词,指天鹅。⑨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 ③虽与之俱学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景公出猎⑴   景公⑵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⑶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⑷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⑸所谓不祥⑹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⑺。夫有贤⑻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⑼,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⑽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⑾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⑿为不祥也?” 注释 ⑴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⑵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⑶泽:聚水的洼地。⑷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⑸殆(d i):大概,恐怕。 ⑹不祥:不吉利。⑺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⑻贤:贤人,有才德的人。⑼任:信任。⑽乃若此:就象这些。乃,是,就是。⑾如:往,去。⑿曷:同“何”,为什么,怎么。 阅读训练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四、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②霁(j ):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被(p ):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宫殿的台阶。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taotao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