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云岩成因的研究 众所周知白云岩是由白云石组成的,而白云石作为一种晶体矿物,其晶体结构是各不相同的,代表了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因此可根据白云石本身不同的晶体结构特点分析其形成机理。白云石的晶体结构是多样的。以下是显微镜下一些常见的晶体结构。 A 鞍状白云石 B 纤状白云石 C 残余细晶白云石 D 孔洞充填的粗晶白云石 E 泥晶白云石 晶体结构分析 传统的白云石研究分析方法对白云岩成因 解释都是对已有白云石成因模式的套用或根据白云石形成环境重新建立新的白云石成因模式将会使白云石的形成机理过于简单化、模式化。而晶体结构分析能够比较详细的揭示不同特征白云岩的形成机制。这就需要一些代表性的晶体结构特征参数——有序度、晶胞参数、晶面间距、晶格缺陷、晶面条纹、微量元素分布等。 除此之外Ca、Mg离子的比例不同表现在白云石中晶体中就是有序度、晶胞参数、晶格条纹、晶面间距以及晶格缺陷的不同 晶体结构特征参数 一 有序度 反映了白云石晶体中元素排列的有序情况。 二 晶胞参数 晶体特征最直接的反映,表明晶体的形成环境 三 晶面间距 白云石的晶面间距随着Ca、Mg的含量变化而变化 四 晶格缺陷 晶格缺陷是白云石形成环境和生长过程的反映 五 晶面条纹 晶体面纹反映了形成过程中流体的温度已及饱和度 通过对所选的白云石进行透射电镜和电子衍射观察确定其晶体结构特征参数,并通过其确定不同晶体结构类型的白云石的形成原因。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 粗晶鞍状白云石——热液快速结晶形成 粗晶鞍状白云石晶格条纹弯曲,晶胞参数偏高,反映了外在因素影响使得晶形畸变,有序度低,晶面间距小,晶格缺陷显著。表明了白云石晶体来不及调整到有序状态而直接快速结晶的特点。并且通过对其包裹体的测温和氧的同位素测定也可以证明其为热液流通下的快速结晶。 粗晶鞍状白云石A 粗晶鞍状白云石晶面弯曲 B粗晶鞍状白云石晶格弯曲明显 C粗晶鞍状白云石树枝状的晶格缺陷明显 D粗晶鞍状白云石电子衍射 图,点阵排列稀松 二 纤状白云石——海水快速结晶,调整有序 晶形纤维状,晶面间距窄,晶格条纹细密,晶格缺陷少,表明长期调整的特征,而进过微量元素分析,纤状白云石中K、Na的含量以及Sr和C的同位素含量与震旦纪海水中的值一致,因此判断为海水结晶的产物。 纤状白云石A 纤状白云石X衍射图谱有序度1 B 纤状白云石衍射图点阵排列稀疏 C、D 纤状白云石晶格条纹,细密紧致排列 三 残余细晶白云石——埋藏交代成因 有序度高,晶面间距理想,晶胞参数值显著高,晶格条纹整齐规则,为长期埋藏作用过程中金属离子进入导致的。Sr的同位素值明显高于海水,Fe的含量偏高也反映了其经历过长期埋藏作用。 残余细晶白云石A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有序度1 B 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点阵排列稀疏 C 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晶格条纹,细密紧致排列 D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晶格缺陷少,分布均匀 四 粗晶白云石——长期埋藏,稳定结晶 结晶粗大,有序度高,晶格条纹细密平直,晶面间距接近理想值,反映了长期稳定结晶的结果,晶胞参数偏高,为埋藏作用导致。岩石学研究表明粗晶白云石形成于空间自由缓慢生长的环境,而包裹体测温也表明其均一温度与围岩埋深一致。反映了埋藏环境长期稳定结晶。 粗晶白云石A 自形粗晶白云石X衍射图谱 B 自形粗晶白云石散射图像C 自形粗晶白云石晶格条纹 D自形粗晶白云石电子衍射图 五 泥晶白云石——近地表原生结晶 晶胞参数值偏小,反映形成于近地表环境,晶格条纹为典型的菱形并且致密镶嵌,有序度低于其他白云石。反映形成时具有多个晶核为近地表原生结晶。通过Sr同位素值和稀土元素值等化学地球分析也反映了其为近地表原生结晶。 泥晶白云石A X衍射图谱 B 泥晶白云石薄片照片 C 泥晶白云石晶格条纹为菱形 D泥晶白云石晶格条纹致密镶嵌 总结 不同形成机制的白云石在有序度、晶胞参数等特征上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其判别不同类型的白云石的形成机理。但由于成岩改造作用对白云石晶体有影响,因此需要使用年代较新、成岩改造作用比较弱的白云石晶体样品进行研究。 * *
文档评论(0)